第107頁(第1/2 頁)
倭患之所以在明世宗嘉靖年間出現,是有各方面的原因的。
13世紀中葉,日本存在一些地方割據勢力‐‐守護大名,他們之間除了掠奪財富,互相徵戰之外,還經常支援和勾結海盜商人騷擾和擄掠中國沿海地區。朱元璋即位後,曾經派使者到日本,以恢復兩國關係,同時也是為了消弭倭患。如洪武四年(1371年)十月,日本國王良懷曾遣使至中國奉表進貢,同時送回&ldo;明州、台州被掠男子七十餘人&rdo;。但從整體說來,朱元璋的友好政策效果不甚明顯,倭寇侵擾日漸頻繁。北起山東,南到福建,到處受到劫掠。特別是到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北朝統一日本之後,南朝的武士、失意政客和浪人便流落海上,盤踞於諸島之上,不時侵擾中國沿海地區,造成嘉靖年間的大規模倭患。
明人繪《倭寇圖卷》之一明人繪《倭寇圖卷》之二從明朝自身來講,宣德以後,皇帝大多昏庸無能,朝政腐敗,邊防廢弛,倭寇又興盛起來。嘉靖十八年(1539年),大股倭寇流竄至寧海石所莊,在該莊一呆就是十多天,沿海居民全部逃走。嘉靖二十年(1547年),倭寇分乘百餘艘大船在寧波、台州沿海耀武揚威,不時派遣數千人登岸燒殺搶掠。
嘉靖時期,東南沿海一帶商品經濟日益發達,官僚豪富中的一些人如王直、徐海等與倭寇勾結,組成武裝劫奪集團。一些官僚也與這些寇盜建立了聯絡。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朱紈巡撫浙江兼提督福建軍務,朱紈到任後,封鎖海面,並擊殺了通倭的李光頭等96人。朱紈的海禁觸犯了通倭的官僚的利益,他們指使在朝的官僚攻擊朱紈擅殺,朱紈被迫服毒自殺。從此,巡視大臣不再設立,朝廷內外沒人敢再提海禁之事,倭寇更加猖獗起來。
嘉靖中期以後,由於中日貿易完全斷絕,日本商人轉入走私貿易,逐漸演變成倭寇,他們與中國從事走私的海商相互勾結,由走私轉而寇掠。不僅遼東到廣東的沿海地區深受其害,甚至東南內陸也難以倖免。倭寇甚至糾集數千上萬人馬,深入內地數百甚至數千里,圍攻州府,攻佔縣城,大肆燒殺搶掠,給社會帶了嚴重的動盪。如正統四年(1439年),倭寇侵擾浙江台州,殺人放火,掘墳挖墓,甚至把嬰兒綁在竹竿上,用開水澆,看著嬰兒啼哭,倭寇拍手笑樂。倭寇的暴行,給中國人民帶來了痛苦和災難。
嘉靖三十年(1557年)前後,倭患最為嚴重。江北的淮安、揚州,江南的松江、蘇州、徽州、常州,浙江的杭州、嘉興、寧波、紹興、台州,福建的福州、漳州、泉州、興化,廣東的潮州,都有倭寇、海盜出沒,攻破上百處州縣衛所城池,攻陷福建興化府,甚至攻至南京外郭南端的大安德門,氣焰十分囂張。
泉州抗倭敵樓其實,倭患也不僅僅指日本的武裝走私團夥,其中還有大批的中國人參與其中,被人們統稱為&ldo;倭寇&rdo;。如中國鹽商王直等人長期從事武裝走私,勾結倭寇,還在海上劫掠,被海盜奉為盟主,其窩點成為倭寇和海盜最主要的一個據點。明朝曾懸賞伯爵爵位、黃金萬兩,希望捕獲王直。
與倭患的興起同時,中國官民的抗倭鬥爭就沒有停止過。戚繼光和俞大猷為肅清倭患立下了赫赫戰功。
嘉靖二十八年(1555年),戚繼光被調往浙江任參將,抵禦倭寇。戚繼光到浙江後,針對沿海衛所廢弛﹑軍令難行﹑戰鬥力低的情況,在胡宗憲支援下,親去義烏等地招募礦夫﹑農民4000多人,訓練成著名的&ldo;戚家軍&rdo;。他針對倭寇創造了一種叫做&ldo;鴛鴦陣&rdo;的戰術,這種戰術就是將盾牌、狼筅、長槍、叉、鈀、刀、棍等長短兵器相互配合,使其能各盡所長。經過嚴格的訓練,這支部隊很快成為英勇善戰的精銳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