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5頁(第1/2 頁)
萬曆十年(1582年),內閣首輔張居正去世,被視為張居正親信的戚繼光也受到排擠,調任廣東總兵,失去了拱衛京城的重要地位。後來,以萬曆皇帝為首開始清算張居正,戚繼光更加不得志,於是請求退休,但仍然被當成張居正的同黨而遭到彈劾,終被革職。他回到故鄉山東蓬萊後,因為避嫌,很少有人跟他來往。萬曆十六年(1588年)一月,戚繼光寂寞地逝世於蓬萊故居,享年60歲。有感於戚繼光晚年受到的不公正待遇,他的好友汪道昆在他的墓誌銘裡寫下了&ldo;口雞三號,將星殞矣&rdo;的淒涼詞句。
抗倭英雄戚繼光(2)
自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開始在山東抗倭,至隆慶元年(1567年)調任薊州,戚繼光在東南沿海掃滅倭寇、廓清海疆14年,駐守北方邊鎮、拱衛京城16年,足跡遍及山東、浙江、福建、廣東、河北等地,歷經大小戰鬥80次,戎馬倥傯幾十年。正如他在一首題為《馬上作》的詩中所寫的那樣:
南北驅馳報主情,
江花邊月笑平生;
一年三百六十日,
多是橫刀馬上行。
這首詩正是戚繼光戎馬一生的真實寫照。他建立的戚家軍以軍紀嚴明、所向披靡、戰無不勝、攻無不克、&ldo;飈發電舉,屢摧大寇&rdo;而聞名天下。甚至還創造過殲敵上千人而戚家軍卻無一人陣亡的戰爭記錄,因而他被譽為我國&ldo;古來少有的一位常勝將軍&rdo;。因為戰功赫赫,戚繼光由署都指揮僉事,先後升至參將、副總兵、總兵、左都督(一品),並授少保兼太子少保。
戚繼光不僅戰功卓著,而且在軍事理論上也頗有建樹,他著有《紀效新書》、《練兵實紀》兩部兵書,為後世的軍事家所推崇。
遼東大將李成梁(1)
明代抗倭敵樓
李成梁(1526~1615),明朝著名將領,字汝契,明鐵嶺衛(今遼寧鐵嶺)人。他的高曾祖李英&ldo;以軍功授世鐵嶺衛指揮僉事&rdo;,曾祖李文斌、祖父李春美、父李涇都世襲指揮僉事。生長在這樣一個武將世家的李成梁自幼讀書習武,並考取秀才。嘉靖四十五年,李成梁襲鐵嶺衛指揮僉事。由於作戰有功,不久升遼東險山參將。隆慶元年(1567年),又升為副總兵,守遼陽。隆慶四年(1570年),遼東總兵官王治道戰死,李成梁升為遼東都督僉事。萬曆二年(1574年),李成梁擊敗建州女真酋長王杲,升為鎮守遼東總兵,總轄遼東軍隊。萬曆三年加授太子太保,萬曆六年大破蒙古泰寧衛後,加太保,當年十二月又因軍功加封為&ldo;奉天翊衛宣力武臣寧遠伯&rdo;,賜大紅蟒袍,食祿一千六百石。萬曆八年,萬曆皇帝下詔在今北寧市為其建&ldo;寧遠伯李成梁石坊&rdo;,並賜甲第於京師。
明代抗倭敵樓明朝從建立時起,邊患就未曾斷絕,北方邊境一直動盪不安。隆慶、萬曆年間,蒙古族插漢兒部酋長土蠻,泰寧部酋長速把亥,朵顏部首領董狐狸等實力都很強大,經常南下侵犯;東邊女真族首領王杲、王兀堂、清佳砮、楊吉砮等也羽翼漸豐,蠢蠢欲動,不時騷擾。而且他們都是遊牧、狩獵民族,體力強悍,勇猛好鬥,難以制服,成為明政府的心腹大患。而當時明朝政府內部又是政治腐敗,文官貪財,武將懦弱,軍備鬆弛,對他們只能束手無策。李成梁成為指揮僉事以後,決心改變這種狀況,他整飭武備、信守賞罰、精選兵將、改良武器,使他所率領的軍隊戰鬥力大大提高,在抗擊北方、東北少數民族的侵犯中屢立戰功。
穆宗期間,李成梁主要和北方的蒙古部落作戰,數次大敗插漢兒部酋長土蠻、泰寧部酋長速把亥;因為戰功顯赫而升為遼東險山參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