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頁(第1/3 頁)
大明天子之寶印朱元璋即位後立了兩個丞相,就是左丞相李善長和右丞相徐達。由於當時徐達經常在外面領兵作戰,所以實權掌握在李善長之手。史稱李善長&ldo;少讀書,有智計,習法家言,策事多中&rdo;。朱元璋與李善長關係很好,彼此意氣相投。朱元璋把李善長看做是蕭何、張良式的人物,從指揮作戰到軍資供應,李善長經常參與。明朝建立後,許多政策、法規、制度、禮節和儀制等,也都是由李親自製定,或者由他牽頭完成。所以,在最初得以封公的六人中他居於最先的地位(其他五人是徐達、常遇春的兒子常茂、李文忠、馮勝和鄧愈)。然而,明朝建國以後,以李善長為首的淮西集團權力過分膨脹,從而導致皇權與相權的矛盾逐漸激化,朱元璋也對李越來越不滿意。洪武四年(1371年),李善長因為長期患病在家休息,很多天沒有能夠前往中書省處理政事,他心裡感到不安,於是上疏懇請致仕(退休)。他這樣做的目的一是表示未能盡職而有愧於朱元璋的信任;二是想藉此試探一下朱元璋對他的態度,這是歷代大臣慣用的一招。然而出乎他意料之外的是,朱元璋並沒有像他設想的那樣挽留他,而是馬上批准了他的請求,讓他回家去了。李善長退休後,由於徐達仍然在進行北伐,中書省的工作不能沒有人主持,朱元璋於是提拔了追隨自己多年的汪廣洋為丞相。汪廣洋為人小心謹慎,廉明持重,所以朱元璋對他放心。但是汪廣洋能力一般,辦事乏力,事事請示,又令朱元璋十分失望。李善長趁機將自己的親信胡惟庸推薦進入了中書省。胡惟庸精明強幹,又得到李的指點和他的舊部支援,加上胡惟庸善於逢迎,很得朱元璋的歡心,洪武十年(1377年),朱元璋升胡惟庸為左相,而汪廣洋被降為右相。不久,汪廣洋被朱元璋以&ldo;無所建白&rdo;貶到了廣東,不久找了個藉口把他殺了。於是胡惟庸大權獨掌,飛揚跋扈,專擅朝政,獨斷專行,趾高氣揚,權傾一時。官員向皇帝上疏奏事,必先經他審閱,只要是對自己不利的他便扣留下來,同時他還大肆收受賄賂、賣官鬻爵。大將軍徐達深惡其奸,將他的不法之事上告朱元璋,胡惟庸得知後,企圖陷害徐達。後來朱元璋的重臣劉基(伯溫)暴病而死,於是朝中出現了一些不利於胡惟庸的傳言,這更加堅定了朱元璋除掉胡惟庸的決心,不久,有人上告胡結黨謀反,朱元璋立即下令嚴格追查。洪武十三年(1380年),朱元璋以&ldo;擅權植黨&rdo;罪處死胡惟庸,十年後,又以&ldo;善長元勛國戚,知逆謀不發&rdo;、&ldo;大逆不道&rdo;為名,殺死李善長及其家人70餘口,並下令肅清逆黨,前後受到牽連被殺的人多達三萬,至此,淮西集團被一網打盡。洪武二十六年,又大興藍玉黨案,再次屠殺一萬五千多人。胡藍之獄使開國功臣幾乎被殺得一乾二淨。
另外一個丞相徐達也沒有能夠善終。洪武十八年,徐達生背疽,忌吃蒸鵝,病重的時候,朱元璋故意賜以蒸鵝派人送去,徐達含淚吃下,不久死去。至此,明朝初年所任命的幾個丞相全部被殺。
胡惟庸、藍玉被殺固然是咎由自取,罪有應得,但受到牽連的人很多是無辜的。究其原因,就是朱元璋為了消除潛在威脅,強化皇權。朱元璋殺胡惟庸之後下了一道詔書,說:&ldo;自古三公論道,六卿分職,不聞設立丞相。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漢、唐、宋因之,雖有賢相,然其間所用者中多有小人,專權亂政。今罷丞相,設五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門,分理天下庶務,事皆朝廷總之。以後嗣君,勿得議置丞相,臣下此請者,置之重典。&rdo;明代官吏常服這顯然是在為廢除中書省和左右丞相尋找藉口,他廢除丞相的真正原因並不是由於設定丞相就會&ldo;不旋踵而亡&rdo;,而是在於丞相權力過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