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頁(第1/2 頁)
陵墓的神道從四方城開始。四方城內有立於龜趺座上的石碑一塊,碑高878米。碑文由朱棣親撰,明孝陵神道望柱計2746字,詳述明太祖的功德。碑座、碑額雕琢瑰麗。神道由此向西經外金水橋,繞過梅花山再折向北,長約1800米。其中段為石象路,這段路上相向排列著12對石獸,分別是獅、駱駝、象和馬等6種,每種兩對,姿態是一對伏,一對立。後面是一對高大的華表,上雕雲龍,氣勢非凡。折向北面的神道上分別列著4對身著盔甲或蟒袍的文臣武將。石人石獸的體型都很巨大,是明代石刻的藝術珍品。
孝陵的主體建築,包括正門、中門、享殿、大石橋、方城和寶城。中門已毀,須彌座臺基上有清代修建碑亭1座。享殿僅存臺基,臺基前後有階石,臺基上有大型柱礎56個,推斷當年的享殿應是面闊九間,進深五間。後部寶城用巨石砌成,城南面中間有拱式隧道,上部明樓已毀,尚存四壁和柱礎。孝陵的建制和佈局基本沿用了唐宋的做法,但在墳丘形制上,陵寢的佈局卻有所變化,即改方墳為圓墳,外建圓形寶城,合上下宮為一處,並新設明樓等。
孝陵在清初儲存尚好,但到了鹹豐年間,清軍攻打太平軍時,孝陵遭到了嚴重破壞,享殿等建築成為一片廢墟。
史料記載,明太祖朱元璋死後,陪他在另外一個世界裡生活的妃嬪達46人,宮女達12人。這些妃嬪都是在朱元璋死後被太監用繩索吊死的。由於明朝正史沒有記載,殉葬妃嬪宮女葬在何處,成為數百年來人們心中揮之不去的謎團。
埋藏皇帝最多的墓葬群:十三陵(1)
十三陵是明代十三個皇帝陵寢的總稱,位於北京天壽山麓,東、西、北三面環山,中間為盆地。在廣闊的盆地上,埋葬著明代13個皇帝、23位皇后和眾多的嬪妃、太子、公主等,是世界上儲存較為完整和埋藏皇帝最多的墓葬群。建造用時長達200多年(1409~1644年),工程極為浩大。
十三陵陵區面積約120平方公里,各陵均依山面水。明成祖朱棣的長陵建於永樂七年(1409年),是陵區第一陵,位於天壽山主峰前。此後明朝營建的仁宗獻陵、宣宗景陵、英宗裕陵、憲宗茂陵、孝宗泰陵、武宗康陵、世宗永陵、穆宗昭陵、神宗定陵、光宗慶陵、熹宗德陵等十一陵分別坐落在長陵兩側山下。陵區中部長達七公里的長陵神道(總神道)與各陵相通。崇禎帝朱由檢的思陵是最後一陵,位於陵區西南隅。十三個皇帝的陵寢,建築風格、整體十三陵石牌坊佈局基本相同,均前方後圓,只有面積大小、築飾繁簡略有差異。其中,建築最為雄偉的是長陵,結構最為精美的是永陵,規模最小的是思陵。
沿陵墓中軸線,分別有石牌坊(石牌坊是陵區最南端的建築。該坊五門六柱十一樓,高14米,寬2886米,建於嘉靖十九年[1540年],是目前國內儲存最大、最早的石坊)、大宮門(大宮門是陵墓區的正門。門分三洞,旁連40公里圍牆。門前豎著&ldo;官員人等至此下馬&rdo;碑)、碑樓(該樓為重簷頂四出陛,樓記憶體長陵的神功聖德碑,3000餘字,明成祖陵長子仁宗朱高熾撰)、石象生(神路兩側有一組石雕群,24獸,12人,共18對,36個。包括獅子、獬豸、駱駝、麒麟、馬、象各4匹,二臥二立。武臣、文臣、勛臣各4人)、欞星門(6根門柱形似華表,三門額坊中央雕有石刻火焰珠。欞星門北有7孔漢白玉神橋一座,通往長陵陵門)。
十三陵的神路尉為壯觀。關於神道兩側的石人和石馬,有兩個傳說。
對於石人和石獸身上的傷,當地有個傳說:石人和石獸白天不動,晚上則到附近村裡禍害百姓。百姓震怒,就把石人打得遍體鱗傷,傷了石人的元氣。此後,無論白天黑夜,石人都在原位不能再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