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部分(第1/5 頁)
此兩個方面都沒有其對立的一面,這就是大道的樞紐。抓住了大道的樞紐也就抓住了事物的
要害,從而順應事物無窮無盡的變化。“是”是無窮的,“非”也是無窮的。所以說不如用
事物的本然來加以觀察和認識。
用組成事物的要素來說明要素不是事物本身,不如用非事物的要素來說明事物的要素並
非事物本身;用白馬來說明白馬不是馬,不如用非馬來說明白馬不是馬。整個自然界不論存
在多少要素,但作為要素而言卻是一樣的,各種事物不論存在多少具體物象,但作為具體物
象而言也都是一樣的。
能認可嗎?一定有可以加以肯定的東西方才可以認可;不可以認可嗎?一定也有不可以
加以肯定的東西方才不能認可。道路是行走而成的,事物是人們稱謂而就的。怎樣才算是正
確呢?正確在於其本身就是正確的。怎樣才算是不正確呢?不正確的在於其本身就是不正確
的。怎樣才能認可呢?能認可在於其自身就是能認可的。怎樣才不能認可呢?不能認可在於
其本身就是不能認可的。事物原本就有正確的一面,事物原本就有能認可的一面,沒有什麼
事物不存在正確的一面,也沒有什麼事物不存在能認可的一面。所以可以列舉細小的草莖和
高大的庭柱,醜陋的癩頭和美麗的西施,寬大、奇變、詭詐、怪異等千奇百怪的各種事態來
說明這一點,從“道”的觀點看它們都是相通而渾一的。舊事物的分解,亦即新事物的形
成,新事物的形成亦即舊事物的毀滅。所有事物並無形成與毀滅的區別,還是相通而渾一的
特點。只有通達的人方才知曉事物相通而渾一的道理,因此不用固執地對事物作出這樣那樣
的解釋,而應把自己的觀點寄託於平常的事理之中。所謂平庸的事理就是無用而有用;認識
事物無用就是有用,這就算是通達;通達的人才是真正瞭解事物常理的人;恰如其分地瞭解
事物常理也就接近於大道。順應事物相通而渾一的本來狀態吧,這樣還不能瞭解它的究竟,
這就叫做“道”。耗費心思方才能認識事物渾然為一而不知事物本身就具有同一的性狀和特
點,這就叫“朝三”。什麼叫做“朝三”呢?養猴人給猴子分橡子,說:“早上分給三升,
晚上分給四升”。猴子們聽了非常憤怒。養猴人便改口說
:“那麼就早上四升晚上三升吧。”猴子們聽了都高興起來。名義和實際都沒有虧損,
喜與怒卻各為所用而有了變化,也就是因為這樣的道理。因此,古代聖人把是與非混同起
來,優遊自得地生活在自然而又均衡的境界裡,這就叫物與我各得其所、自行發展。
古時候的人,他們的智慧達到了最高的境界。如何才能達到最高的境界呢?那時有人認
為,整個宇宙從一開始就不存在什麼具體的事物,這樣的認識是最了不起,最盡善盡美,而
無以復加了。其次,認為宇宙之始是存在事物的,可是萬事萬物從不曾有過區分和界線。再
其次,認為萬事萬物雖有這樣那樣的區別,但是卻從不曾有過是與非的不同。是與非的顯
露,對於宇宙萬物的理解也就因此出現虧損和缺陷,理解上出現虧損與缺陷,偏私的觀念也
就因此形成。果真有形成與虧缺嗎?果真沒有形成與虧缺嗎?事物有了形成與虧缺,所以昭
文才能夠彈琴奏樂。沒有形成和虧缺,昭文就不再能夠彈琴奏樂。昭文善於彈琴,師曠精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