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2頁(第1/3 頁)
一輛坦克摺合人民幣20 萬元;
一門大炮摺合人民幣9 萬元。
這個運動立刻得到了全國人民熱烈擁護。
北京石景山鋼鐵廠的職工們, 透過增加產量, 義務加班承包本
廠施工工程, 揀廢鋼鐵、捐獎金等辦法, 捐獻了&ldo; 石景山鋼鐵廠號&rdo;
戰鬥機一架; 甘肅玉門油礦的職工在8 天內用增產所得捐獻&ldo;石油
工人號&rdo;戰鬥機一架??
還有常香玉和她的&ldo; 香玉劇社&rdo;, 這些在舊社會受盡欺凌被人
瞧不起的&ldo;戲子&rdo;, 從新中國的誕生中重新找到了做人的尊嚴。她
們從1951 年8 月起半年內, 在陝西、河南、湖北、湖南、廣東、江西等
6 個省為30 多萬觀眾巡迴義演170 多場, 自己省吃儉用, 用義演的
收入捐獻了&ldo; 香玉劇社號&rdo;戰鬥機一架。
筆者從不喜愛地方戲劇, 連自己家鄉的川劇都不愛看。
然而因為在少年時聽老師講過&ldo; 香玉劇社&rdo;號飛機的故事後,
竟愛屋及烏, 喜愛上了這個河南地方戲, 至今仍保留著這個讓許多
朋友奇怪的嗜好。
筆者從戎時穿的是藍軍褲, 因而對常香玉老人有著特殊的情
感。
並且保持著永遠的尊敬。
當然, 筆者家鄉的老一輩人也沒讓筆者在寫作這本書的時候
感覺沒臉‐‐‐簡陽縣的棉農們發起了&ldo; 一斤棉捐獻運動&rdo;, 兩個月
內就完成了兩架&ldo; 棉農號&rdo;戰鬥機的繳款。
個人捐款也很踴躍。
新疆烏魯木齊103 歲的維吾爾族老人吾古尼沙汗, 堅持拾麥
穗、紡線賣錢捐獻武器, 被譽為&ldo; 志願軍的老媽媽&rdo;; 重慶市63 歲的
勞動婦女彭淑貞, 臨終前將其一生洗衣所得的積蓄3 個金戒指、5
枚銀元和一間房屋, 全部捐獻了出來; 湖南湘潭縣一位76 歲的勤
雜工譚楚雲每月只有8 元的收入, 從抗美援朝總會發出捐獻號召
之日起, 就做了一個竹筒, 上面鑽一個小孔, 每天工餘挑三、五擔
水, 把賣水的錢裝進去, 竹筒上寫著&ldo; 抗美援朝捐獻?譚楚雲記&rdo;的
字樣。
&ldo; 我是毛主席的家鄉人, 不能給毛主席丟臉!&rdo;
老人這樣說。
孩子們也捐。
遼寧彰武縣一個小學的1200 餘名小學生, 利用放學後和假期
中的閒暇時間, 揀糧食、打柴禾、打柳條子, 積累了1200 多元, 全部
捐獻給了抗美援朝。
??
截至1952 年5 月底, 僅一年時間, 全國人民共捐獻人民幣
5565 億元, 相當於當時3710 架戰鬥機的價款。
也就是說, 可以全部裝備一支新中國當時的空軍。
現在的人們可能要說這有什麼了不起? 1998 年長江洪災期
間, 中央電視臺一個賑災晚會下來就能募來同等數目的捐款。
可想過沒有, 那年頭中國人的腰包有如今這麼鼓嗎?
再者說啦, 那年頭的鈔票有現在這麼&ld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