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頁(第1/2 頁)
前進政策帶有過去印度人反對英國時所採取的不合作主義的味道。不過這一次的不合作主義的成員都是武裝部隊,在受到攻擊時能夠進行還擊。印度人相信自己道義上無懈可擊,它能夠使中國人打消進攻的念頭。這種信念使人回想起他們過去也曾相信英國人不肯對他們使用武力,否則就會自己遭殃的那類想法。這似乎反映了尼赫魯的一種看法,就是認為印度的和平天性是舉世無雙的,並且深信全世界,包括中國在內,都同意這種看法。印度在全世界享有的聲譽會給派往阿克賽欽的印度巡邏隊披上一層道義的甲冑。
上述這些看法都不過是空想,尤其荒唐的是:前進政策的目標之一是企圖改變阿克賽欽的軍事力量對比,使得印度能夠用武力趕走中國人。尼赫魯常常說,&ldo;我的整個靈魂對任何地方出現戰爭都有反感。&rdo;但當他把這種聖徒式的情緒收起時,也能夠對戰爭的前景採取相當實用主義的態度。一九六一年,那時前進政策已開始推行,尼赫魯在印度人民院講到:&ldo;在我國的領土上發生了某種侵略。我們應該怎樣對待呢?首先,我們的目標是什麼?很明顯,我們的目標只能是設法使侵略者退出。怎樣才能做到這一點呢?採用外交的方式,採用各種手段,最後,如果你們願意這樣說的話,就採用戰爭的手段……我們要不斷加強我們的陣地,以便在我們認為自己有足夠力量的時候,而不是在處於劣勢的時候,來應付局面。&rdo;但是,怎麼能夠設想,在印度堅持不懈地逐步加強自己的陣地以進攻對方的時候,中國人會坐視不顧呢?這是難以理解的。而尼赫魯和他的同僚們卻真的這麼相信,這不僅從西段、而且也從東段的塔格拉(thag
la)山脊下發生的情況中可以得到證明,直到一九六二年十月,這種信念才被無情地糾正過來。
在這一期間中,尼赫魯關於戰爭問題的發言通常都是為反對黨議員們的好戰言論所鼓動起來的。除了共產黨以外,各反對黨在要求政府以武力趕走不願從印度主張的地區撤走的中國部隊問題上是一致的。在國大黨方面也有不少人對這種觀點給予強烈的‐‐雖然一般是沉默的‐‐同情。他們否認採取上述行動等於戰爭。馬薩尼說&ldo;保衛自己的領土不等於進行戰爭&rdo;;&ldo;我從來沒有聽說過,從自己的領土上趕走土匪是戰爭行動。這只不過是在自己領土上進行的警察行動而已。&rdo;政府的批評者們一貫地採用&ldo;警察行動&rdo;這個字眼來描繪他們打算對中國人採取的行動。這個字眼在印度第一次是用來描繪一九四八年對海德拉巴邦所採取的軍事行動,當時海德拉巴邦的大君(niza
of
hyderabad)對邦的歸屬問題左右搖擺,印度的進軍結束了這種狀態。這個字眼後來在奪取果阿時又使用了。它意味著進行攻擊或採取&ldo;警察行動&rdo;的一方不僅具有壓倒一切的實力,而且具有道義上的權威,因此對於印度人的感情是雙重的安慰‐‐當然,在其他國家裡提出要使用武力實現自己的目的時,也會出現同樣情況。一九五九年底某獨立人士議員在印度人民院中概括地說,&ldo;我們是個和平的國家,是聯合國的成員,我們不相信戰爭是解決問題的辦法&rdo;,&ldo;因此,……唯一的途徑就是採取警察行動,把中國人從我們的領土上趕出去,建立邊界的原狀,消除侵略,創造談判的基礎。&rdo;這種玩弄名詞的荒唐見解,即認為改換一個名詞就可以改變一個行動的性質的說法,一直遭到尼赫魯不耐煩地拒絕;在這種情況下,反對黨就改變作法,聲稱戰爭無論如何並不一定帶來最後的災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