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頁(第1/2 頁)
如果是發生了下面的情況,那麼,印度對邊界問題的態度還可以理解:假定一天早晨,發現中國軍隊在一次突然的偷襲中侵入沒有設防的邊境山口,湧進旁遮普邦,佔領了幾千平方英里的土地,並開始橫貫旁遮普邦築路行車。假定中國軍隊還在公路幹線上設下路障,把印度的旅客趕回去;在一次伏擊中,又打死了好幾名巡邏警察。新德里指責北京秘密入侵和侵略,而中國卻和氣地回答說,他們現在佔領的地區過去一直是在中國控制之下的,並且表示願意,甚至熱切希望透過和平談判來解決整個邊界問題,但首先雙方要約定遵守現狀。新德里當然會立即拒絕進行談判的意見,甚至會斥責那種認為可以拿現狀作基礎作出即便是臨時安排的建議;如果中國人不自動撤走,印度就決心使用武力把中國人趕走。如果真的出現了上述那種虛構的情景,印度作出那樣的反應不僅是完全可以理解的,而且也是勢所必然的。實際上,正如前面講過的,印度所作出的反應卻恰恰如上所述。他們之所以這樣做,是因為他們確信中國在阿克賽欽攫取的領土,就象旁遮普邦一樣,在道義上是印度的一部分。
鑑於尼赫魯在議會裡承認過,西段的邊界還沒有劃定,阿克賽欽地區比麥克馬洪線更加含糊不清,從而可以推斷,尼赫魯自己最初並沒有採取上述觀點。但是後來由於他對印度公眾激忿情緒的共鳴,他對自己認為是中國的背信棄義、以勢壓人的態度感到憤慨,也許還有戈帕爾報告的影響,促使他轉到這種觀點上來了。由於印度的論點(即印度主張的邊界在哪裡,它就在那裡)是精心製造出來的,所以尼赫魯象印度或國際上的許多人一樣,就相信了這種觀點,從而也必然認為中國留在阿克賽欽是一種明顯的侵略行為,因此印度政府不能不拒絕預設讓這種行為繼續下去的任何安排。
尼赫魯也拒絕了周恩來提出的進行討論的建議。他說,&ldo;任何政府都不可能就構成本國領土這樣大塊的地區的前途問題進行討論。&rdo;他甚至進一步提出:討論邊界線的確切走向(不同於一般邊界談判)也必須以中國單方面撤退為條件。儘管印度採取了上述的立場,周恩來仍建議舉行高階會談,這表明中國人或者還沒有認識到印度的立場是何等頑固,或者是想把新德里置於一個公開拒絕談判的地位。
印度會拒絕周恩來的兩個建議,這本來早已成為定局;但是,印度在拒絕接受沿著全部邊界實行非軍事化的建議的同時,還提出一項反建議。尼赫魯在覆信中,首先把東段、中段同西段區別開來;他說只要雙方在東、中兩段停止派遣前沿巡邏隊(他說印度事實上已經這樣做了),就可以避免發生衝突的危險。關於西段,他重申他的主張,說印度已經透過定期派遣巡邏隊對阿克賽欽實行管轄。他排除維持現狀的協議,他說,&ldo;關於現狀的事實本身就存在著爭論。&rdo;接著他就提出自己的建議:
因此,我建議在拉達克地區,我們兩國應就下述事項達成協議,作為一項過渡措施。印度政府應將其所有的人員撤退到據我們瞭解是中國政府最近的一九五六年地圖上所標明的國際邊界以西。同樣,中國政府應將其人員撤退到印度政府在以前的照會和信件中所描述的和官方地圖上所標明的國際邊界以東。由於這兩條線相隔很遠,兩方面的部隊之間就不會有發生邊境衝突的絲毫危險。這個地區幾乎是完全無人居住的。因此,無須在這一由東面和西面兩條線為界的地區內保持行政人員。
原來設想的這一套不過是一場外交把戲,並不是指望能為對方接受的建議。中國提出雙方共同撤出軍事力量的建議,使印度在外交上處於守勢。現在尼赫魯巧妙地進行回擊,靈活地使用了雙方共同撤退等一類詞藻,提出了其實就是印度過去提出過的要中國全部、並且實際上是單方面撤出西段爭議地區的要求。實施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