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0章 徐信率眾入大都,帖木兒帝遊皇城(第1/2 頁)
第140章 徐信率眾入大都,帖木兒帝遊皇城
徐信於絕情谷內大會教眾,焚火燒香,宣告各地並起,共抗元廷,諸路教眾務當相互呼應,要累得元軍疲於奔命,那便大事可成。
教主徐信執掌總壇,為義軍總帥。
白眉鷹王殷天正,率同天鷹旗下教眾,在江南起事。常遇春為首,麾下徐達、朱元璋等人,在淮北濠州起兵。
布袋和尚說不得率領韓山童、劉福通等人,在河南潁川一帶起事。
彭瑩玉率領徐壽輝、鄒普勝等,在江西贛、饒、袁、信諸州起事。
鐵冠道人率領布三王、孟海馬等,在湘楚荊襄一帶起事。
周顛率領芝麻李、趙君用等在徐宿豐沛一帶起事。
冷謙會同西域教眾,截斷自西域開赴中原的蒙古救兵。
五行旗歸總壇調遣,何方吃緊,便向何方應援。
這些安排方策,基本上是由著彭瑩玉、說不得等人提出,他們早就想要聯合全教各處首領一起舉事,只不過當時明教群龍無首,根本不能成事。
明教各處的安排是這樣,徐信另外對丐幫也有安排,各部佔據一方,彼此間不得攻伐,同時他真正的心腹力量也在發展,崑崙朱武商會和自波斯明國而來的精兵,這些才是他的中堅力量。
各處義軍放任發展,肯定會有出現尾大不掉的情況,但徐信佔據大義,先給他們定死地盤,提前圈死發展潛力,同時還能抽調各方精兵於總壇。
他自己的心腹勢力還在後方不斷擴充套件,哪個不聽話就提前敲打,這樣子多管齊下,避免一些人野心膨脹。
原著中的張無忌其實皇帝位是真的很穩,但就是他自己無心帝位,關鍵的時候跑去海外接謝遜,導致自身在擴充套件的義軍中威望不夠,這才導致最後被朱元璋等人反客為主摘了果實。
而徐信這邊則沒有那麼多的憂慮,他佈局天下近二十年,並且麾下並非只有明教一支勢力,就算明教有部分義軍不聽話,他也能調動丐幫、崑崙朱武商會、波斯明國等部的精兵滅之,保證局勢不失掌控。
而且他還將敏敏姑娘帶在了身邊,大局已定的情況下,想來自己的好朋友好岳父察罕不至於看不清形勢,到時候再收服蒙古精兵,手上可用之軍就更加多了。
當然這樣子幹也會有些問題,肯定會有一些人拿蒙古韃子什麼的說事,但那一類人從來不是真正反元的義士。而是一群投機者,中原大地自古以來最大的毒瘤。
漢唐時期的門閥世家,前宋時期的地主讀書人,現在的各地豪強,佔據利益最多的既得利益者,幫助元廷統治中原的是他們,等到元廷失勢後叫嚷滅元大義最響亮的也是他們。
王朝更迭之時,肯定會有一批人倒下,而徐信這次準備對付的就是這幫子傢伙,不會對付所有的地主豪強,專門針對跳的最歡的一群。
當然這些都是成就大業之後的事情,當務之急還是要先推翻元廷,把天下給打下來。
明教各路義軍齊聚襄陽,朝廷那邊的汝陽王察罕也獲知了一些訊息,各地皆有不平,根據丐幫探知的情況,這位天下兵馬大元帥又準備離京了。
察罕是元廷的不敗戰神,鎮海神針,類似於秦漢時的霸王,目前這個時間點,相同兵力之下,幾乎無人能夠在戰場上正面打贏他,哪怕是在波斯明國磨礪數年的常遇春、徐達也不行。
但徐信這回給他佈下的是“天羅地網”,準備抄韓信的作業,用他對付楚霸王的戰略,戰術方面則是效仿後世玩游擊戰。
各路義軍在前期缺乏磨礪,硬是要和官軍打正面那就是找死,但元廷已經失了民心,這就是游擊戰隊伍基礎。
敵進我退,敵駐我擾,敵疲我打,敵退我追……這十六字兵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