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1章 百日閣老(六)(第1/4 頁)
既然人家不裝了,鄭直自然也就不再沉默。為了給三個老叟一個面子,臨下值前,他讓典籍史策給司禮監送去了四日以來第一份題本。
司禮監掌印太監戴義也聽人講了鄭直這些日子的舉動,拿到題本後,十分好奇,究竟誰能從對方手裡過關。不想開啟一看,想笑又忍住了,繼而是牙痛。
題本是鄭直自個上的,內容是彈劾攏共九百四十一名文武官員‘以卑踐尊’。對方自然是把這幾日他瞅見的所有題本中書寫文書不規範的官員的名字一個不落的全都填了上去。並對處罰做了建議,武臣不懂規矩情有可原,所以應該訓誡。文臣不懂規矩罪不容赦,應該停職待勘。同時,這些文臣之中為保舉任官的,應該追究保舉人的責任。
戴義眼皮一跳,趕忙將題本封好,親自前往乾清宮呈送御前。
保舉法始行於洪武十五年,命天下朝覲官各舉所知一人,“凡有一善可稱,一才可錄者,皆具實以聞。” 永樂元年,又命內外文職官七品以上,於臣民中有沉滯下僚、隱居田裡者,各舉所知一人,量才擢用。保舉最盛的時期是在洪熙、宣德、正統三朝。進入成化朝後即被廢止,可自本朝伊始,又重行保舉之令。
但保舉畢竟只能是一時的權宜之計,完全因人成事。時間一長,流弊自現,所舉或鄉里親舊,或僚屬門下,而無人保舉者,久任不遷。吏部從一開始就對保舉極為不滿,認為是侵奪部權。而大舉推行此法的楊士奇和楊榮也確實在用人問題上各偏同鄉。因此,早在正統十三年三楊去世後,朝廷就曾經罷大臣保舉之例。可每每有年幼新皇登基,此法就會再次被內閣以新帝的名義推出。而成化朝之所以例外,很簡單憲宗純皇帝即位時已經成年了。
原本在仁宣時期,保舉追責相當嚴苛,要是大臣保舉的人不合適,動不動就可能面臨降級,甚至被免去官職。可是自三楊主政的正統初年開始,則完全變了樣,哪怕被保舉的官員犯罪,保舉官也不會受到處罰,或者處罰輕微。當然正統十三年之後這種情況才有所改變,保舉連坐制度才重新加嚴。偏偏在《大明會典》裡,這些保舉連坐律條都消失了或者改為可以用錢贖罪了。
弘治帝拿到鄭直的題本仔細看完之後,皺皺眉頭。鄭直這幾日做的很好,應該已經達到了皇后的預期,可是並沒有達到弘治帝讓對方入閣的目的。弘治帝需要鄭直不停去試探,如何從內閣手裡收回部分兵權。而不是如同目下般,堂堂的大明皇帝還需要靠拉攏兵部尚書來間接控制兵權。弘治帝不要‘間接’,他要‘直接’。不過鄭直這道題本倒是為弘治帝提供了向內閣的好朋友吏部尚書馬文升發難的機會“著吏部,兵部,部議。”
皇明根據決策的內容、參與人員和集議地點的不同,集議有朝議、廷議、閣議、部議等形式。其中部議主要是六部將皇帝交付的有關本部的奏章,進行部內的討論和議決,提出具體處理意見。閣議主要討論超越六部和九卿職權所轄的政務,提出對策。大致而言,閣議討論的是國家日常政務中出現的問題。更為重大的決策則須提交廷臣集議,即朝議、廷議。所有這些集議的結果都需上奏,由皇帝裁決。
戴義應了一聲,從李榮手裡接過鄭直的題本。如今的吏部尚書馬文升與首輔劉健是同鄉,二人關係素來相善,此人之前擔任兵部尚書十幾年。弄得曾經橫掃草原的大明面對來朝覲時出言不遜的韃靼小王子,都無可奈何。再加上馬文升的兒子在家鄉好的天怒人怨,若沒有內閣維護,早就下野了。
“著翰林院評議兩宋武學與京衛武學優劣。”弘治帝繼而道“限期半月。”
戴義再次稱是。
鄭直的題本在吏部和兵部鬧出的動靜並不大,甚至被淡化處理了。畢竟文官在前,武官在後,這已經是幾十年的規矩了。之前也沒見誰認為不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