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頁(第1/2 頁)
每面纛旗之後,都立有五面用於供各將營辨識方位,並且指示進軍方向的五方旗。郭弋道:「照《衛公兵法》,十六將營各自又有二百五十張隊旗,他們觀望到中軍五方旗令後,便會繼續用他們自己的旗令往下給傳達給沙場上計程車兵。」
蘇安的目光從高處落下,突然眸中一亮,爬上了鼓樓。郭弋道:「擺的是嚴警鼓,營前左右行佇列各六面。」蘇安道:「見鼓怎麼不見金?顧郎說,逆風鳴金八聲是徐徐退守三里。」郭弋笑了笑道:「過時啦。」顧越:「……」
塞上風沙大,中原金器易受磨損,敲不出穿透力強的聲音,於是,為避免貽誤戰機,張圳在河西時奏請了以角代金的方法,如此,一鼓左右設定兩具號角,類推到各處,一將營二十五面鼓,五十具角,吹時震天響,軍令自然傳得通暢。
不僅如此,張圳還帶來了河西先進的鎧甲製造技術。譬如,蘇安注意到有種鎧甲形如網鎖,每環都與另四個扣套,合成衣狀,雖不如先前見過的玄甲堅硬,卻細密緊實,自有優處。郭弋道是,此鎖子甲射不可入,輕巧易穿戴,適合騎射。
蘇安和顧越都有興致,於是,郭弋又喊了幾個士兵過來,展示別的品種的鎧甲。還有種札法十分獨特,甲片與甲片之間透過枝杈的結構咬合,幾乎不見縫隙。郭弋道:「此山文甲由鎖子甲改進而來,使用『錯札法』,全甲連線不需一個甲釘,一縷絲線,適合在步兵持盾逼陣時用。」
戰地鎧甲雖然不如朝中武官的禮甲精緻,卻樣樣有專攻,不僅實用,而且複雜玄妙。蘇安自然也記不得那許多,只是每每敲擊胸甲,聽辨各種材質的聲音,問道:「既然有如此講究,不知我朝十三鎧,當以何為先?」郭弋洋洋得意,越說越多:「前人擅用玄甲騎兵,如今,明光鎧才是我朝騎兵所向披靡的秘訣。」
此刻,不遠處的將營裡旗鼓齊動,顧越扶著木柵欄探身去望,看見士兵操練,道:「郭將軍說的兵法略顯空洞,果真是親眼看見才知其中道理。」郭弋:「……」
他們趕上的是練習預陣的場面:信旗舉起,凱樂伎鼓一搥,諸隊的槍旗並舉,槍兵齊唱「乍」聲;鼓二搥,諸隊的槍旗並開,齊唱「午」聲,弩手齊出,裝箭上膛;鼓三搥,弓手唱「午」聲,張弓抬臂,刀兵唱「殺」聲,陌刀齊開。
原來張圳的練兵之法繼承於蕭喬甫,在先賢的基礎上又有改進,分預陣,交陣,收陣三個階段訓練,簡單易行,極其高效,只不過,當蘇安發現自己關於樂器和鎧甲的話題被顧越猝不及防地換成兵法之後,就聽不下去了,開始尋起其它的去處。
無巧不成書,蘇安的耳朵靈得很,很快又從嘈雜的喊叫中挑出兩三個熟人來——一個是身穿皮甲,腰掛短號的謝焉,另一個,正是肥壯如熊的軋犖山。
郭弋回過頭,唉道:「那人叫軋犖山,前月才剛編入軍中,今日便能領十隊人馬去谷中驅逐東突厥部落。」蘇安噗嗤一笑,終於從顧越處搶回了話權:「就他?我還是更佩服謝司樂,一聲號角召三軍!」顧越道:「阿蘇,沒你這樣拐彎誇自己的。」
幾人的笑容未來得及收斂,突然,一隊板車穿行而過。蘇安一怔,鴉群環伺,血落滿路,那板車上裝的不是糧草軍械,而是缺手缺腳的節度營士卒的殘破屍體。
郭弋欲言又止,握緊手中的劍:「蘇公子,鎧甲固然能護身,可,戰場終歸是戰場。」
幾人便不敢拖延,進帳報到。蘇安跟在後面,覺著場景似曾相識,所幸是面孔不同——身披甲冑的將軍圍坐著,新人舊人皆有,皆在緊張地討論軍情
顧越上前,在石沙地圖旁止步,勻了勻袖子,對張圳行禮:「顧某以待察之身,謹行禮部之責,安撫玄、威、昌、師、帶、沃、信七羈縻州完畢,特此來報。」
顧越候了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