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7頁(第1/2 頁)
【以下篇幅為話癆產物,慎點】
關於《霓裳羽衣曲》的音樂特點,涉及到它的調式、結構、舞蹈、所配器樂、發展等方面。
首先,關於它的調式,唐人都持「商調說」。
1在《唐會要》卷33「諸樂」中載《婆羅門》為黃鐘商,時號越調;2在唐·南卓《羯鼓錄》中載《婆羅門》屬於太簇商(大石調);3白居易《嵩陽觀夜奏霓裳》亦有「開元遺曲自淒涼,況近秋天調是商」。
並且從夔白石記載中看出在宋代所存唐代的曲譜中依然為商調:《白石道人歌曲集》卷3《霓裳中序第一》
小序雲:「又於樂工故書中得商調《霓裳》曲十八,皆虛譜無辭。按沈氏樂律,《霓裳》道調,此為商調。」
其次,關於它的結構。
一為「十二遍」,如《新唐書》卷21《禮樂十二》:「河西節度使楊敬忠獻《霓裳羽衣曲》十二遍」;
二為「十三遍」,宋·沈括《夢溪筆談》卷17《書畫》曰:「《霓裳曲》凡十三迭,前六迭無拍,至第七迭方謂之迭遍,自此始有拍而舞作。」
三為「三十遍」,如白居易在《霓裳羽衣一有舞字歌和微之》,其散序6遍、中序18遍、曲破12段。
由於史料的缺乏,我實在無法確證哪種正確,但可以發現這幾種說法中亦有相似之處,即言此曲存在散序與中序。散序無拍,故而舒緩,中序節奏感非常強烈,之後就加入了舞蹈成份。
再次就是舞蹈。
在唐代宮廷中,此曲的舞蹈有一人獨舞、對舞與隊舞兩類。此處眾所周知,有太多詩詞記錄,我就不說了。
最後,所配之樂器。
梨園中法曲所用器樂主要是傳統的絲竹之樂,白居易在《霓裳羽衣一有舞字歌和微之》自注曰:「凡法曲之初,眾樂不齊,唯金石絲竹次第發聲,《霓裳》序初,亦復如此。」此詩中涉及到此曲樂器的詩句有「磬簫箏笛遞相攙,擊擫彈吹聲邐迤。」
同樣在白居易的其它詩作中亦多涉及到此曲的樂器,如《臥聽法曲霓裳》中有「金磐玉笙調己久,牙床角枕睡常遲」、如《琵琶引並序》有琵琶,如《夢得得新詩》中有「便播笙歌作樂章」、如《王子晉廟》中有笙等。另外,張祜《華清宮四首》則有笛子,「天闕沉沉夜未央,碧雲仙曲舞霓裳。一聲玉笛向空盡,月滿驪山宮漏長」,元稹《鶯鶯傳》用琴彈之。
這樣將這些詩句所提及的樂器加以總結,大約有磐、簫、箏、笛、笙、琵琶、琴等。
最後的最後,此曲是如何流入民間?
其一,盛唐時宮中樂人因安史之亂流入民間,將此曲帶入到民間進行表演。如顧況《聽劉安唱歌》中盛唐時的宮廷樂工劉安為顧況歌唱此曲。
其二,在宮中曾觀看過此曲表演的官員因為自身精通音樂而將之帶入到民間,典型者如李白、白居易
其三,宮中樂人將此曲教授給民間弟子。如元稹《琵琶歌寄管兒,兼誨鐵山,此後並新題樂府》載李管兒曾拜宮廷樂工段師為師學習琵琶。
其四,宮廷樂人參與宮外音樂表演而將之帶入民間。(如本文中情況)
唐代關於此曲的諸多記載存在著差異。作為法曲的重要代表作,唐代帝王對之非常重視,玄宗將之歷為梨園樂曲,親自到梨工指導樂工演奏;文宗不但將此曲名作為科舉詩賦的題名而且還以「古樂」即開元雅樂來改造此曲。
唐人視法曲為華夏正聲,法曲在當時如此受重視受歡迎,亦反映了華樂在當時宮廷與民間的發展狀況。由此我們亦可以反思唐代華樂與胡樂之關係,法曲在唐代的發展正說明華樂的發展並沒有因為胡樂的傳播而不興或是為胡樂所同化。
事了拂衣去,深藏功與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