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3部分(第1/4 頁)
銼��400名騎兵共六級領導,可獨當“一面”。
所以中原農業民族區的騎兵編制.可能在某一朝代.某一時期有穩定的情況、但對騎兵歷史長河而言,沒有像步兵、車兵之編制那樣基本化一的趨勢,“十進位制“雖有所用.但不連貫.又沒能堅持。明顯地呈現出級別無定製、人員無常規的情況,形成這種情況是有原因的。軍隊編制,主要是根據該戰鬥群體如何能夠更好地發揮其功能。中原農業民族區的騎兵多數情況下從事陣地戰、守城戰、內線作戰.雖也有些運動戰.但不夠普遍,並且常與車兵.特別是步兵緊密配合,協同作戰。同時,又較早地使聞火器。在錯綜複雜的情況下.也就勿需統一編制.更不必銳意堅持適合運動戰的“十進位制”。從具體情況出發,根據實際需要而定騎兵的編制,成為其基本的指導思想。
騎兵編制中.戰土有軍籍,戰馬需註冊,人馬均立檔案。後勤部門向戰士發糧餉、武器、盔甲等;向戰馬發草料和馬盔甲等。戰士傷病,需要醫生;戰馬傷病.需要獸醫。戰士到年齡,解甲歸田(各民族、各時代戰士退休午齡不一);戰馬到年齡,退出沙場(戰馬一般18—20歲退役)。戰士立功受獎,有時也要獎勵戰馬。這一切,按規定均記錄在案,特別是中原騎兵的上述制度更嚴格些。
不過“十進位制”在北方遊牧民族騎兵編制中長久不衰,中國北方遊枚民族區的騎兵編制,透過散亂的史料、似乎看到某些條理。匈奴民族中.全民軍事化.全軍騎兵化。在其軍事編制中,“大者萬餘騎”.由萬長統領,依次為千騎、百騎、什騎,分別由“千長、百長、什長”領之。東漢末年.遼東、遼西、右北平三郡烏桓的軍隊均為騎兵,由“千夫長、百夫長以相統頓’。與烏桓同在東胡聯盟中的鮮卑,“語言、習俗與烏桓同”。記載鮮卑的史書中.又多次見“萬騎”、“千騎”字樣。大體可以判定,鮮卑與烏桓——樣,也承襲了匈奴騎兵的十進位制。
正文 第二百二十二章 騎兵編制
( 本章字數:3865 更新時間:2009…10…28 14:51:55)
柔然是個典型騎兵化的民族。其社侖可汗於402年建立政權前夕,“始立軍法:千人為軍,軍置將一人,百人置幢.幢置帥一人”。這是柔然族騎兵編制中最基本的兩級,雖然機構的稱渭不同,但十進位制還是相同的。而突厥騎兵的編制是否“十進位制”,無正面記載,但有幾個現象值得深思。基數詞“十’’在該民族中歷史悠久,且使用率較高。傳說中,一個“十歲”小兒被月足,棄之。後被母狼救養,又與母狼合.“遂生十男”。蕃衍成突厥人。這個古老的小故事中,兩次使用“十”。又西突厥分為“十姓”,以“十箭部落”或“十設”稱之。湊足“十’。,並非偶然。突厥汗國開國者系“土門可汗”。土門(mUhMu),可譯成漢語中的“萬夫長”。基此,突厥騎兵的編制.很可能也延續“十進位制”。回鶻亦是全軍騎兵化的民族。騎兵編制長期以來不清楚。然而用突厥文書寫的《回鶻英武威遠毗伽可汗碑》卻多次使用“千夫長”一詞;在北面第6行寫道,磨延啜系“先行隊的千夫長”;東面第11行寫道,磨延啜“送一千夫長至熾俟”,南面第2行寫道,“熾俟人被我的千夫長驅逐而來”。由此可知.回鶻騎兵中有“千夫長”一級的官員.領導1000名騎兵。這是十進位制編制中最關鍵的一環。女真興起時,不同級別的酋長以猛安、謀克稱之。“猛安者千夫長也,謀克者百夫長也”。金朝建立以後,“十人長”一詞常常出現於史籍。宗室阿里刺、宗室奕、忽土、勃術魯定方等人都擔任過此職。女真一滿族首領努爾哈赤興起時.騎兵佔相當的比重。“凡出兵校獵.不計人之多寡.各隨族黨屯寨而行。獵時.每人各取一矢,幾十人設長一、領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