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2頁(第1/3 頁)
共和黨多數的形成一般是一個過程,既非爆炸式,也非冗長不絕。2000年和2004年的選舉結果顯示,共和黨建起了一架能夠在郊區選民中贏取果實的政治機器。(保守派評論家麥可&iddot;巴龍將它比作郊區的另一股革命性力量‐‐沃爾瑪。)現在共和黨掌握了美國的政治機器,他們有機會對民主黨進行系統的傷害了,一切都將以改革的名義來進行。侵權行為改革會削弱私人執業律師‐‐他們是民主黨的一大現金來源;教育改革會削弱教師工會;社會保障改革會擴大社會的所有權,並切斷自&ldo;新政&rdo;以來將美國窮人與國家綁在一起的聯絡。
這並不是說共和黨的霸主地位會自動地出現。本書寫作時,我們已經可以清楚地看到,共和黨的基礎並不像小布希的第一任期那樣有利。喬納森&iddot;勞赫(jonathan rauch)將共和黨指向了類似瑪格麗特&iddot;柴契爾的保守黨的發展道路。20世紀80年代,託利黨看起來似乎擺出了姿態要成為永久執政黨,那時候人們普遍認為,有生之年可能再也看不到一個工黨政府出現了。但是,今天的保守黨卻生活在自己過去的陰影之中,而工黨看起來卻像是一個永久的執政黨。
然而,把共和黨與柴契爾夫人相比,實際上正強調了共和黨的巨大力量。作為首相(1979‐1990),柴契爾掌握了一半的保守黨黨員,而小布希則使他的政黨獲得新生。柴契爾從來也不能夠指望依靠一場保守主義運動來支援她(除非你把幾個智庫當作是一場運動),而美國的保守主義在這數十年間力量則在不斷地壯大。
保守主義的凱旋?
本書一個反覆不斷的主題是,選舉結果的重要性比不上思想的情調音樂。把話題從共和黨2004年的勝利轉向美國保守主義,就會發現更多的懷疑派‐‐而這一次這些懷疑派大多數是右派的。選舉結束兩周後,我們兩人中有一人參加了&ldo;美國未來基金會&rdo;(aricas future foundation)有關&ldo;布希使命&rdo;(bhs andate)的一場辯論,人們可能預期其基調會是樂觀的。&ldo;美國未來基金會&rdo;是為華盛頓不斷壯大的年輕保守派和自由意志論者大軍而設計的一個論壇。(有些自由意志論者最近在小布希的競選中被僱用。)小布希先生為其第二個任期提出了一項絕對積極進取的議程,其中包括改革社會保障和簡化稅收程式碼。
但是小組成員和發問者毫無疑問都是悶悶不樂的。有個頭髮灰白的老兵大聲抱怨小布希領導的政府開支毫無節制地往上增加,而幾乎所有發言者都異口同聲地回應了這一話題。一位更年輕的記者強調了自由主義制度的反彈,他注意到保守派最出色的雜誌之一《人類事務》(huan affairs),就在&ldo;田納西流域管理局&rdo;的樓上,而在他看來,這是一個幾十年前就該消失的&ldo;新政&rdo;組織。大多數人認為,保守派正在輸掉文化戰。
在這裡,起作用的不僅僅是健康的保守派悲觀主義。在老大黨的勝利與保守主義的進展之間,並不存在自動的聯絡。政黨常常贏得了世界,卻失去了靈魂。正如在本書中概述的那樣,小布希政府第一任期的規模並沒有縮小,反而擴大了。而2004年最成功的戰鬥口號‐‐從憲法上禁止同性戀婚姻‐‐只不過是一種防護行動而已,目的是捍衛社會最古老的制度,使之不被明目張膽的企圖徹底顛覆。
不過悲觀主義者把情況說得誇張了。美國已經比其盟國保守得多了,它政府規模更小,宗教生活更富活力,而且很多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