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6頁(第1/2 頁)
第二個要說明的是,許許多多值得人們尊敬的美國人認為,美國和歐洲實際上正在趨同。過去的50年裡,美歐的生活水平更接近了,商店、辦公場所和工廠更相像了。歐美之間每年的貿易值達4000億美元。更重要的是,歐洲人已經基本上放棄了社會主義,從而縮小了雙方之間政治制度的差異。遲至1981年,弗朗索瓦&iddot;密特朗的社會黨政府還曾接管法國的銀行和許多大工業公司,大量增加社會開支,減少人們的工作時間,並額外僱用了10萬政府工人。[1]如今,巴黎的爭論是法國經濟應該在多大程度上美國化。同樣的觀點也適用於外交政策。冷戰期間,美國面對的是一個共產主義超級大國及其衛星國。它面對巨大的抗議運動,最引人注目的是有關越南和部署巡航飛彈的抗議運動。大多數國家儘管在伊拉克問題上感到非常憤怒,但如今還是樂於附和美國的領導。當小布希宣佈《反彈道飛彈條約》無效的時候,俄羅斯和中國實際上是贊同的。美國在海外有725個軍事基地,這些基地都得到了其盟國的允許。正如小布希2002年在布拉格對盟國所說的那樣:&ldo;我們享有共同的價值觀‐‐自由、人權和民主。&rdo;[2]
跨大西洋樂觀主義者認為,美國依然是一個廣受羨慕、眾多人想模仿的國家。這可以用下面的事實來衡量:人們爭著要成為美國公民,排隊等候美國的電影和產品以及民意調查結果。例如,2003年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進行的一項大型世界民意調查(一年前還進行過規模更大的同樣調查)發現:44個國家中有21個國家的多數人仍然對美國懷有好感;大多數的美國盟國支援反恐戰爭;多數人贊成美國長期以來推行的許多根本價值觀,如全球化、自由市場和民主;如果出現另外一個超級大國來挑戰美國,幾乎所有人都會覺得更不安全。[3]樂觀主義者堅持認為,既然有這麼多的共同之處,有如此多的相互敬仰,那麼目前的困難將會過去‐‐就像在蘇伊士運河和巡航飛彈部署問題上曾遭遇到的困難一樣。
爭論的麻煩之處,一方面是有些事實過於誇張,另一方面是其他事實被忽視了。上面那份皮尤研究中心的調查,既顯示了大多數外國人依然對美國人民和美國價值觀持讚許態度,又顯示出幾乎在所有找得到以往資料的國家裡,人們對美國作為一個整體的好感都下降了。在2003年6月進行調查的15個國家裡,對美國抱持的讚許態度介於15至20個百分點之間,這一資料低於2000年。在外交和安全事務方面,約3/4的法國人(76)、大多數的土耳其人(62)、西班牙人(62)、義大利人(61)和德國人(57)認為,歐洲應與美國保持一種更加獨立的關係。[4]2003年的另外一項調查發現,64的歐洲人(包括81的德國人和82的法國人)不贊成小布希的外交政策。83的美國人和79的歐洲人同意,歐洲人和美國人具有不同的社會和文化價值觀。[5]誰會相信,在&ldo;9&iddot;11&rdo;事件發生兩年之後,幾乎有1/5的德國人告訴德國《時代》雜誌(die zeit)說,美國政府可能支援了暴行?[6]
當然,非美國人羨慕許多有關美國的事物。雅克&iddot;席哈克當然也是一個比約瑟夫&iddot;史達林意識形態色彩更弱的對手。但是冷戰的結束並不意味著歷史的終結。蘇聯解體使得大西洋兩岸有機會以新的眼光來研究它的盟國,而且促使人們談論雙方的很多分歧,就像談論它們之間很多相似性一樣。美歐像兩個十分相關的陌生人,他們擊退路賊後去參加慶典宴會,結果發現雙方並不像自己認為的那樣具有許多共性。小布希曾經在布拉格歡呼的共同價值觀&d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