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0頁(第1/3 頁)
&ldo;謹聽公謹大哥教誨。&rdo;
&ldo;伯符治軍有方,勇武無敵,但他不諳政務,非治國之才。隨著江東的疆土迅速擴大,所轄人口不斷膨脹,如果不能及時輸通政務,必生禍亂。黃巾軍的敗亡教訓就是:能徵善戰,佔據數州之地,卻不懂得治理,沒有生根,一戰失利,就無地休養,無法再戰,兵敗如山倒。曹操也打過許多敗仗,卻能敗而不亡,東山再起,原因就是他屯田積糧,治理有方,有極穩固的根據地,勝可以攻,敗可以守。&rdo;
&ldo;江東政務,由子布打理,有何不妥嗎?&rdo;
&ldo;子布剛正不阿,謹小慎微,是一個好的執法者和管理者,卻沒有創造性,因循守舊,不能根據形勢之變而變法。如今天下大勢,乃前所未有,江東所面臨之境遇,也無成功經驗可循,只有發揮創新之精神,方能強於天下。&rdo;
&ldo;聽公謹大哥之言,已經有了治理之法?&rdo;
周瑜預設了,並詳細分析了江東的形勢:如今形勢,江東內憂外患,但只要應對得法,不愁大事不成。孫策雖死,但有一些忠心耿耿、身經百戰的謀臣武將輔助孫權,人才濟濟,江東各方勢力,有兵有糧,卻無周瑜、魯肅這樣的謀臣,又無程普、黃蓋這樣的武將,都不足以成事。荊州劉表勢大,但無銳意進取之心,荊州人偏安太久,昔日能徵善戰之人都已年高,且謀權奪利,結黨營私,年少者多是玩絝子弟,因此也不足為江東所慮。巴蜀之地與江東遠隔千山萬水,劉璋和張魯都是庸才,都不足以成大事。江東最大的威脅仍然是遠在北方的曹操。曹操胸襟博大,精於韜略,麾下武將如雲,謀臣林立,袁術、呂布和袁紹,相繼被曹操剿滅,望眼北方,再無勢均力敵的對手了,西北的馬滕和韓遂等人,只是負隅頑抗,坐困獸之猶鬥。曹操統一北方,揮軍南下,荊州必亡。荊州一亡,江東將直接面對兵精將勇、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曹操,如臨虎口一般。
周瑜建議用&ldo;遠交近攻&rdo;之策,對外上表曹操,表示臣服,竭力修好;近抗荊州,一旦條件成熟,就大舉進攻。
這一番話,說得孫權心明眼亮,茅塞頓開。本來千頭萬緒、變化莫測的時局,經周瑜的分析整理,頓時脈絡清晰,目標明確,輕重緩急,一目瞭然。
&ldo;聽公謹大哥這一席話,我心安了,只是如何治理江東,還要請公謹大哥多費心。&rdo;
&ldo;伯符臨死前說:內務不決問張昭,外事不決問周瑜。這個遺言不能破。子布年老心高,恐怕不會讓我插手內務吧。&rdo;
&ldo;公謹大哥,我兄長的話也並非全有道理。子布心高,但他耿直,只要你的意見正確、有效,他不會計較的。&rdo;
周瑜哈哈一笑:&ldo;這我知道,但我有一個兩全其美之策。&rdo;他壓低聲音,&ldo;我剛寫完一本《江東治論》,明日給你送來,由你轉給子布,就說是你的心血之作。&rdo;
&ldo;這……是剽竊……&rdo;
&ldo;就這麼定了。&rdo;孫權欲起身再拜,卻被周瑜按住了,&ldo;你我既兄弟之情,又有君臣之份。你總是拜我,豈不是要折我的壽。&rdo;
&ldo;伯符生前曾對眾將說:周公謹英雋異才,與我自幼交好,有手足之情,骨肉之份。我在丹陽起兵,他率領兵馬和精草,幫助我成就大事。論德酬功,我一生也報答不完。家母曾對我說:公謹與伯符同年,只比伯符小一個月,我把他當成自己的兒子,你也要把他當成兄長,事事請教。有母兄此言,我怎麼敢怠慢您呢?&rd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