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4章 我們還沒支援,仗就打贏了?(第1/2 頁)
正安殿,朝會上。
安帝望著下方的文武大臣,沉著臉發問:“對於宿國興兵來襲,欲奪回金、沙、鹽三城之事,諸位怎麼看?都說說自己的意見吧。”
話音剛落,兵部尚書便出列道:“臣以為當迅速調兵支援,對宿國予以痛擊。”
“好叫宿國和其餘諸國知道,我大安縱使輸了一陣,卻也不是什麼人都能侵犯的。更不用提這宿國是大安曾經的手下敗將。”
聞言,一員武將贊同道:“不錯。”
“若是此戰不將宿軍打回去,宿國和其餘諸國怕是會覺得我大安勢弱可欺,屆時必會得寸進尺,蹬鼻子上臉。”
此言一出,許多人都覺得有道理。
因為很多時候就是這樣,一旦選擇退讓或不夠強硬,只會助長對方的氣焰,更受欺負。
人跟人之間是這樣,國與國之間更是如此。
於是,現場很快就是一片主戰之聲。
看到這情況,安帝眼中閃過一絲滿意,隨後抬起手壓了壓場,進一步發問:“那麼眾卿以為,當從何處調遣兵馬,由誰率兵去支援三城?”
這話一出,場下為之一靜。
大臣們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最終把目光投向了前列的幾個國公。
之前由於要攻打褚國,安國富餘的兵馬都被兩個皇子帶出去了。現下攻褚失敗,軍隊損失慘重不說,餘下的兵馬也還在返回的路上。
即便能及時返回,剩下的人馬用以支援也未必夠,同時還得休整,消除兵敗的影響。
因此,這部分兵馬不作考慮。
而除此之外的兵馬,安國有,但基本都一個蘿蔔一個坑,駐紮在各個城池和地方。
一旦調動,容易產生不良影響。
這種情況下再退一步,能考慮的便是幾位實權國公。
他們麾下有不少的兵馬,按正常的配置算,都是超額的。
例如靖縣,在成為孟不知的封地之前,正兒八經駐紮計程車兵只有兩百人。成為孟不知的封地後,配額因其食邑八百,變成了八百人。
和一般的縣相比,足足多了六百人!
之所以會這樣,一是為了讓封地之主更好地管理封地,二就是方便應對現在這種情況,朝廷因為某些原因暫時抽不出多餘的人手,可借調有封地之臣的私兵。
因為私兵數量本身超額,調一部分出來,對封地影響不大。
只不過,這事對朝廷也有要求,那就是得時刻保證自身實力過硬。若是朝廷兵力空虛,極可能重蹈前朝的覆轍,導致大一統的局面直接崩盤,改朝換代。
這也是那些非封地的地方軍隊不能輕動的原因之一。
他們隸屬於朝廷,是維持局面穩定的底蘊,倘若有變故的話,容易動搖根本。
與之相比,向幾位國公借調人馬無疑更加穩妥。畢竟朝廷現在只是一時人手短缺、調動不開,而不是像前朝那般把兵打沒了,中樞空虛。
幾位國公也明白這點,所以在飛速思考。
而幾位國公當中,以崔老國公和初國公為最。
崔老國公沒來,沙東部一系的代言人不太想摻和這事。
原因很簡單,一是他只是代言人,沒法兒在調兵這種大事上當場拿主意。二是崔老國公因為昭節皇后之死對安帝心中有怨,叮囑過他當泥塑菩薩,少摻和事。
初國公倒是想出兵支援。
家國大義是一方面,實際利益上,也有需要。
金城那邊離安陽鎮也就是沙西部邊緣不遠,如果三城有失,宿軍再進一步,極可能侵犯到沙西部。他作為沙西部的掌權人,是不願看到那種局面的。
此外,他還想到了孟不知,其封地在金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