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82 章 莊公三十一年、三十二年(1)(第1/2 頁)
【莊公三十一年是非常平靜無波的一年,用我們後來者的眼光看,多少有點暴風雨來臨前的平靜的意味。這是魯莊公去世的前一年,這一年魯莊公連續築了三座臺,但是經中並沒有隱含褒貶之詞,傳中則根本沒有相關的記載。】
【這一年比較重要的事情是齊桓公來魯國獻捷。所謂“獻”字,自然是有尊奉的意味,正常來說應該是“饋”。當然,《春秋》畢竟是魯國的史書,哪怕齊桓公其實可能也就意思一下,魯國給自己臉上貼金用“獻”也不過分。】
【齊桓公六月來魯獻戎捷,其實不禮。因為諸侯於蠻夷戎狄四夷的征伐有功,是要獻捷於王的,王以此來警示四夷;但如果征伐的是諸夏,也就是華夏文化圈裡的這些國家,勝利後只告而不獻捷,因為他們終究是王的叔伯舅甥。】
【上述這段在提及向王獻捷時只寫了“中原則否”,具體的原因來自成公二年,我們到時候會再提到。獻捷通常獻的是戰俘,諸侯之間更是不應該互相送戰俘。所以很明顯,之所以說此次齊桓公獻捷不禮,就是因為有獻俘。】
【剛才我們說到魯國用“獻捷”多少有點貼金,但事實上從禮數而言,齊桓公向魯國獻捷不算很過分。大家可能還記得我們前面提到過,周王室結婚時,王姬送到魯國待嫁,新夫人則送到魯國等待大夫為王迎回。】
【這些特殊待遇都是因為魯國是周公的後裔,周公作為周武王的兄弟,輔佐周成王的重要角色,雖然他沒有來到自己的封國魯國,但是魯國一直都與王室存在特殊聯絡。所以齊桓公獻捷,如果是獻給周公廟,那就是理所應當的。】
小白嘆道:“周公若是見後人後世如此,不知要作何感想哩。”
“作為破壞禮法的重要一環,你怎說得出這種話。”同冷嘲道。
“甥兒此言差矣。”小白故意用了同並不想承認的關係來稱呼他,“寡人這不就來周公廟獻捷了嗎?”
“不如先按禮去朝覲。”話一出口,同便覺不妙,因為他自己也早已不按時去朝覲周王了,尤其身為魯國國君,此事的過錯於他而言比其他人更甚。
然而他沒料到的卻是,小白聞言只是哈哈一笑,並沒有借題發揮繼續說下去,倒好似真有些長輩的姿態了。然而眾人皆知,他兩人之間,絕無如此和煦的關係存在。
【魯莊公三十二年,齊國先是建了一座叫做谷的城邑,封給了管仲。接著試圖召集諸侯開會,旨在討論楚國伐鄭的事情,潛臺詞是,我們商量一下幫鄭國報復回去吧。其中宋國國君想要私下先找齊桓公說點什麼,於是二人先見了一面。】
【秋七月,發生了一件大事,有神降臨在了虢國的莘地。神異的東西都可以被稱為神,所以也不用太計較這裡的神到底指的什麼。神降臨後,周惠王問他的內史,為什麼虢國會有神降臨?其實可以發現,“史”這個官職,原本多少是帶神職色彩的。】
【這位內史名為過,他說:國將興或者將亡,都會有明神降臨,觀察這個國家
的德行與惡行。所以有因為神出現而興盛的國家,也有因神出現的滅亡的國家,從虞、夏到商、周都有這樣的例子。】
【夏商周大家都很熟了,虞就是舜的時代,堯舜禹嘛。通常我們見到的古代典籍都是言必稱三代,夏商周;但是這還是春秋呢,周還沒滅亡,所以再往前追溯。不過雖然通常把虞夏連用,本質還是兩個不同的時代,後來加標點還是分開了。】
【周惠王知道神帶來的後果並不一定後又問,那應該怎麼對待神呢?內史過又答,用合適東西的來祭祀它。祭祀神當然有固定的制度,但是莘地這個神是未知的,並沒有相關制度的記載,所以透過它降臨的日子來選擇祭祀的流程。】
【關於這個透過日子選擇祭祀儀式的具體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