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七章 古墳飛鳥(第1/2 頁)
眼神瘋狂之人伸出摺扇,托起我下頷,冷哼道:“你有何話說?” “有,”我脫口而出,問了一聲,“瀧川是不是姓範呀?” “你聽誰說的?”眼神瘋狂之人微為一怔,似未想到我竟會有此疑問,皺了皺眉,低哼道,“一益他們家據聞原是近江甲賀郡伴氏的一族,我身邊那個伴正林,你見過了?至於一益,他們先輩遷居瀧之地,臨河川築瀧城,自稱瀧川。” 我仍有疑問:“聽他們說,伴氏原本姓範……” “誰說的?”眼神瘋狂之人嘖然道,“伴氏是我們這裡古代的朝廷豪族。家世稱號‘連’,也稱連氏。幾百年前,大伴親王即位。大伴氏為避諱,改姓為伴氏。你要知道我們這裡搞的是氏姓制度,‘氏’表明出生地域、職業或門第。它不只是一個人的姓氏,還是他整個家族的名號,也稱為家名。‘姓’則是朝廷給予的尊稱和‘氏族’的身份表示。‘應天門之變’發生那時期,除了藤原北家,還有世代豪門伴氏、紀氏,以及從皇子降為臣格的源氏兄弟。其中伴氏屬於朝廷世襲軍事職務的強力氏族。欽明一朝時,因朝鮮半島經營失敗,遭到了彈劾而失勢,伴氏逐漸衰落。又因家中有人參與‘應天門之變’被流放,此後完全衰落。” 我吮著食指問:“聽說他們早年是渡海遷移過來的,對吧?” “很多人都是渡海遷徙來的,這有何奇怪?”眼神瘋狂之人冷哼道,“有些人來早一些,有些人來遲一些而已。我們這裡的紀氏就來得很早,春秋戰國時期紀國滅亡之後,紀氏各分支從春秋戰國以來就向各地遷移擴充套件,他們是個大族。唐、宋期間,紀氏族人逐漸向沿海一帶遷移。元明時候,更進而向海上的澎湖列島遷移,逐漸發展成為大姓。紀氏大概早在唐代之前就來到我們這邊,伴氏和紀氏都是朝廷自古以來的名門。當藤原氏的先祖還只是在宮中擔任祭祀占卜的小官時,伴氏、紀氏就已經是皇上身邊不可或缺的重臣了。對於藤原氏的崛起和壯大,這些沒落的豪門自然是心有不甘。故此,在歷朝針對藤原氏的陰謀中,都少不了他們的影子。承和之變後,伴氏對藤原家族的良房刻意壓制其他豪族的做法十分不滿,與紀氏等同病相憐的豪族逐漸形成了一個反對良房的小集團。此後發生了火燒應天門的事變,良房將伴善男關押起來,伴善男的家臣和伴清繩被捕。在刑訊之下,伴清繩他們供認出火燒應天門乃是由伴善男、伴中庸父子共謀的,因而良房藉機排除了最後一股反對他的異己勢力。伴氏也屬於中原的漢姓之一,源於官位,出自宋朝時期的侍從官伴讀,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伴,讀作‘判’,不可讀作‘半’。此‘伴讀’家族的歷代後裔子孫中,皆有以先祖官職稱謂為姓氏者,稱伴氏,世代相傳至今,其姓源繁複,不可一論。” 我啃著指尖問:“那些渡海遷徙來的人為什麼要編造族譜呢?” “改變姓名是為了便於更融洽地入鄉隨俗,免得被排斥。”眼神瘋狂之人搖了搖竹扇,說道,“編造族譜卻是為了做官。因為我們這地方沿承了魏晉的門閥制度,搞官位世襲,世代的名門望族壟斷權力,出人頭地尤其講究家世出身。這種陳腐過時的風氣迫使許多人為名利權位篡改家名和系譜,甚至不惜編造祖宗族譜,攀附名門貴族,以謀取好處。這也是沒法子的事兒!我祖父霜臺公就自稱是藤原氏或者忌部氏的後代。他很熱衷於改家譜,在他之前那幫傢伙也愛玩這手,家系原本據說是越前國織田莊劍神社的祠官,先人從魏國遷移過來種桑樹務農以後,往前怎麼算也只能推算到魏香神那兒,然而他妙筆生花啊,居然能把系譜一路改到尾張守護斯波氏的被官織田氏什麼‘補任’又啥啥‘守家’的某某分家。不過也沒辦法,畢竟我們朝廷那些大官全是由‘五攝家’那幾個大姓家族世代壟斷,公卿大臣幾乎全給他們世襲。就連出任幕府將軍也要看是不是源氏或平氏後裔這樣的出身,那幫公卿還嫌我出身低,不夠格當關白或大將軍。誰稀罕他們?我偏不當!朝廷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