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2章 至此,已成藝術(第1/2 頁)
說起華夏傳統樂器,那可真是琳琅滿目,數不勝數,像琴、瑟、笛、簫、箏、壎等都是大家耳熟能詳的。
此外,還有一些比較冷門的樂器,如鍾、磬、柷、敔、笙、竽等等。
然而時至今日,這些曾經輝煌一時的樂器,大多數都被加上了一個"古"字,以與現代樂器相區別開來。
儘管華夏樂聲的發展相對緩慢,而且在正史中的地位並不算高,但卻擁有著詳盡的樂理體系。
比如宮、商、角、徵、羽這五聲音階,以及最早的樂器分類方法——按照材質將樂器分為金、石、土、革、絲、木、匏、竹這八大類,並稱之為"八音"。
像是笛子和簫屬於竹製樂器,發出的聲音就稱為竹音;而用陶土燒製而成的壎,則歸為土音。
在眾多的樂器當中,如果要挑選出一種讓全體國民最為熟悉的樂器,恐怕非嗩吶莫屬了。
千年琵琶,萬年箏,一把二胡拉一生,嗩吶一響全劇終。
百般樂器,嗩吶為王,不是昇天,就是拜堂。
作為民間婚喪嫁娶中用到最多的樂器,嗩吶一響,就意味著人的一生中最重要的幾個時刻之一。
然而實際上,嗩吶這一樂器並不是源自於華夏本土,而是來自遙遠的波斯,阿拉伯國家。
它沿著古老的絲綢之路,穿越千山萬水,最終傳入了我國境內。
在那個時代,樂人的社會地位極為低微,所謂的舞蹈和音樂只不過是供給那些達官顯貴在閒暇時光裡消遣娛樂的工具罷了。這些伶人們被視為下等人。
與此同時,古代讀書人所倡導的“君子六藝”之中確實包含了“樂”這一項,但這裡的“樂”僅僅指代著古琴這一樂器。
而且,這種“樂”更多地是被用來修身養性、陶冶個人情操,並不會像其他表演形式那樣公開演出給大眾觀賞。
民間更不用說了,勞苦大眾哪有時間欣賞高雅的樂曲。
直至這批樂器進入我國,民樂才開始發展。
細看直到如今在婚喪嫁娶,戲曲相聲中用到最多的是二胡,嗩吶,而不是古箏,琴就能瞭解一二。
有人擅長從0到1,有人擅長從1到100。
嗩吶從進入華夏,經過千百年的本土改良,它見證了一代又一代人的人生,聲音貫穿勞苦大眾的歷史記憶。
它吹奏的是故事。
“臥槽,臥槽,臥槽,聲音一響,我雞皮疙瘩起來了。”
“哎呦我去,雖然不知道發生了什麼,但這個聲音一響起,我就知道我要隨禮吃席了。”
“初聞不識嗩吶音,再聽已是棺中人。”
“電子舞曲+鄉村樂,這個組合實在沒想到,再搭配倆舞者就好了。”
“你擱著下棋來了是吧。”
“牛掰,把排面給我打公屏上!”
“666”
“今天,閻王來了都要先蹦個迪再走。”
“真的,泰酷辣!”
……
當聲音響起的那一刻,直播間瞬間炸鍋。
沒有人會想到,陸晨會在音樂節的舞臺上,把這樣一個民俗樂器拿了上來。
還是電子音樂。
電音,從誕生之初就是最潮流的音樂風格。
嗩吶,傳統到不能再傳統的樂器。
可兩者結合到一起所碰撞出來的效果,卻出乎所有人意料之外。
嗩吶音色高亢嘹亮,聲音宏大,與電音熱烈,歡騰的核心結合在一起時,炸翻了整個現場。
前奏的旋律有多麼舒緩,副歌高潮部分就有多燃。
勁爆激昂的音樂聲直衝現場所有人的大腦,澎湃的聲音狂轟濫炸,身體內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