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2章 大封群臣(第1/2 頁)
所有的官僚體制一一確定,接下來就該具體授職了。
還是從文官說起。
中書省廢除後,中書省平章之職,自然也就不復存在。
郭洺隨即下詔,任命李善長為中極殿大學士、掌吏部事,為百官總長;任命劉伯溫為建極殿大學士、都察院左都御史;
改集慶路為應天府。任命胡惟庸為武英殿大學士、應天府府尹、掌兵部事;
地方文官,如汪廣洋、楊憲等人,分別被授予“總督本省地方,提督軍務、糧餉,兼巡撫事”之職,以取代原來授與他們的“本省平章政事”。
除此之外,為了賦予這些地方總督監察百官的權力,郭洺還授與了他們“都察院左副都御使”、“都察院僉都御使”等頭銜。
以上是文官的授職。
武官郭洺自然更不會虧待,畢竟打天下最主要還是得靠這幫人。
按照各大將領資歷和功勳的不同,徐達、常遇春、花雲、湯和、馮國勝五名將領,因為功勳卓著,全部受封為侯爵,並被任命都司大元帥、大都督;
馮國勝、繆大亨、耿再成、華雲龍、唐勝宗、陸仲亨、費聚等二十幾位老將,資歷過人,受封為伯爵,分別擔任總兵或者都指揮使;
至於藍玉、鄧愈等後起新銳,以及趙普勝、丁普郎這類降將,則封為子爵,也被授與總兵、都指揮使的職位。
活著的將領封賞完畢,那些已經戰死的將領,例如胡大海、鄭遇霖、耿君用等人,郭洺也沒有忘記他們的功勞,一一追封為侯,蔭其子孫三代。
趁著封賞武官的機會,郭洺按照劉伯溫的建議,立即著手擴建親兵鎮,打算把自己的親兵規模,從原來的一萬二千人,擴編到十二萬人。
擴建後的親兵鎮,改稱為“侍衛親軍司”,也叫“中都司”,為五大都司之首。
由馮國勝擔任大都督,負責拱衛包括應天府、太平路、鎮江路、寧國路、常州路、蘇州路在內,整個直隸地區的安全。
除設定侍衛親軍司外,郭洺還順手擴建了錦衣衛,將其改建為拱衛司,由吳弛出任都指揮使、朱亮祖出任指揮僉事。
下設錦衣衛、旗手衛、虎賁衛、金吾前衛、金吾後衛、羽林左衛、羽林右衛、府軍中衛、府軍左衛、府軍右衛、府軍前衛、府軍後衛,總計十二衛。
改建後的拱衛司,歸郭洺本人直接統屬,兵部和中軍都督府無權節制,主要負責拱衛鑾駕、監察百官、收集情報,並享有緝捕讞獄的特權。
至此,官制改革、親兵擴建的工作,算是初步完成。
之後的幾個月,為了掃除元朝留下的種種積弊,郭洺再接再厲。
先是下詔宣佈,廢除元朝的《大元通制》、《至正新格》。接著開始招聘四方文士進入翰林院,以胡惟庸為總修撰官,參考歷代律令制度,重新修撰了一部新的法典,起名為《大中律》。
再之後,郭洺開始集中精力,於自己的轄區之內,推行各項利國利民的政策——主要從政治、經濟、軍事、民生、教育五個方面入手。
政治方面。
取消蒙古、色目人的民族特權,將這些民族的政治地位置於漢人之下。凡選官任職,皆以漢人子弟優先,其他民族次之;
加強行政監管,嚴厲打擊貪腐風氣,凡涉案貪官,分三等處置。一等全族受誅。二等本人處以極刑,全族貶為奴隸。三等降職為民,抄沒家產。
經濟方面。
廢除元朝推行的紙幣“至正交鈔”,鑄造“大中通寶”平錢、折錢,穩定民間物價;
壟斷所有鹽場、礦場、酒務的經營權,實行國家專賣;
鼓勵民間從事商業活動,尤其鼓勵出海貿易,設定相應的稅收機構,制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