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42章 年“反內卷”新風向:哪些行業將率破局?(第1/2 頁)
我們時常會聽到“內卷”這個詞,它形象地描述了行業內同質化競爭嚴重、企業利潤空間被不斷擠壓的現象。而近年來,隨著全球經濟環境的變化,部分行業更是陷入了伯川德式競爭的困境,給產業鏈的可持續發展帶來了嚴峻挑戰。不過,2025年,隨著“反內卷”政策的逐步推進,我們或許能看到一些行業開始走出供給困境,迎來新的發展機遇。
首先,我們需要回顧一下近年來供給側的變化。自2015年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啟動以來,我國部分行業的產能得到了有效去化,企業利潤也得到了明顯提振。然而,近年來,由於疫情期間外需激增、經濟結構調整下地方政府產業政策競爭等原因,部分行業產能出現了快速擴張。但隨著疫後全球供應鏈修復、貿易摩擦加劇,以及國內需求走弱,這些新增的產能開始面臨消化難題。行業內同質化競爭日益嚴重,企業不得不透過惡性價格戰來搶佔市場份額,從而陷入了“內卷”的困境。
在這種背景下,我國工業產能利用率自2021年下半年以來持續震盪走低,指向了供給側的相對富餘。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營業利潤率在過去三年中趨勢性下行,來到了近十年來的相對低位。非金融上市公司的毛利率資料也反映了同樣的問題。可以說,“內卷”已經嚴重擠壓了企業的利潤空間,阻礙了行業的健康發展。
為了打破這一困境,2024年12月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將“綜合整治‘內卷式’競爭,規範地方政府和企業行為”列為2025年的重點任務之一。這是繼同年7月中央政治局會議之後,頂層會議第二次明確表態“反內卷”,並且措辭也從“防止內卷”升級為“綜合整治”,態度更加堅決。與此同時,多個行業協會也透過發表倡議書、開展座談會等方式強化行業自律,引導行業產能優勝劣汰。
在“反內卷”的政策導向下,部分行業供給有望加速最佳化出清。一方面,隨著政府補貼退坡、行業自律強化等,低效產能有望遵循市場規律有序退出;另一方面,2024年以來,併購重組相關政策不斷完善、最佳化,相關案例井噴,這將進一步加速供給側的最佳化程序。
那麼,在“反內卷”的大潮中,哪些行業有望率先走出困境呢?基於政策導向和市場規律,我們可以從當前供給能力、供給變化趨勢和行業盈利狀況三個維度來構建細分行業供給結構比較框架。
當前供給能力方面,我們主要關注產能利用率和庫存水平。產能利用率反映了行業的生產效率,而庫存水平則反映了行業的供需關係。當產能利用率和庫存水平均降至較低水平時,或指向行業在經歷去庫和去產能後供給結構最佳化,進入供給有望出清的階段。
供給變化趨勢方面,我們主要關注擴張性資本開支和維持性資本開支。擴張性資本開支主要用於增加產能規模,而維持性資本開支則主要用於保持現有產能的正常運轉。透過比較擴張性資本開支同比和資本開支\/維持性資本開支兩大指標,我們可以刻畫出行業產能擴張的激程序度。
行業盈利狀況方面,我們主要關注毛利率和虧損企業佔比。毛利率反映了行業的盈利能力,而虧損企業佔比則反映了行業內企業的生存狀況。當毛利率降到低位且虧損企業佔比上升到歷史峰值時,說明行業盈利壓力較大,亟需進行供給最佳化。
基於以上三個維度,我們可以對週期、製造、消費和tmt四大類、157個細分行業的供給情況進行全面梳理。透過比較各行業的產能利用率、庫存水平、擴張性資本開支、維持性資本開支、毛利率和虧損企業佔比等指標,我們可以篩選出供給結構已在最佳化、有望率先出清的細分行業。
例如,在週期行業中,建築地產鏈(如裝修建材、水泥、普鋼等)、能源金屬(如鋰、鈷等)、電力(如風力發電、光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