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2章 中平旅社和沒牙伯花生湯(第1/2 頁)
上下杭街區,中平路。
剛邁入這條街,映入眼簾的兩排建築粗看過去沒什麼不一樣,但細細一看,會發現幾棟老洋房夾雜其中,格外顯眼。
“在民國時期,中平路是福州極負盛名的‘十里洋場’,所以跟三坊七巷不同的是,這裡大多為民國特色的建築,尤其以中平旅社和南方日報社為代表。”
隨著唐導的介紹,一行人來到中平路63號:中平旅社。
這個老建築瞬間讓陳灝驚豔住了。
斑駁的老招牌,紅磚拱券的西式立面、綠色的琉璃花瓶狀欄杆、拱形和百葉形門窗,甚至連一旁的路燈和郵筒都是民國風格。
有股回到民國的感覺。
“中平旅社的前身是1914年創辦的【嘉賓洋菜館】,賓客主要是各國領事館、洋行人員、新派學生等,也是福州最早的西餐廳。1975年由國營單位接手改為旅社網點,因位於中平路故名【中平旅社】。”唐導指著建築,郎朗介紹道。
在陳灝拿起相機拍照的同時,一旁的姜雨晴好奇問道:“只是,怎麼只有這個招牌是斑駁的,其他都很嶄新?”
“2013年上下杭保護修復專案啟動,在修建之前挺破舊的,修復後基本上除了這個招牌,其餘都是新的。”唐導心情也有點複雜,說是修復,其實是煥然一新。
“你們看對面的南方日報社舊址,這個修復的更徹底。”
陳灝轉身望去,在中平旅社對面的南方日報社建築風格也是中西結合,論起顏值比中平旅社還更高一點,同樣也更出片。
但,他缺乏了一種歷史的厚重感。
歷史建築不修復是不可能的,大多都很破敗,不適合直接給遊客看,但修復很難把控一個“度”。
適度的修復,能保留其建築本身的特色和歷史厚重感,傷害也小。
過度的修復,說是一個全新的建築其實也不為過,它的靈魂已經被破壞了,光有皮沒有骨。
這一點,是我們國家許多景區需要注意的地方。
很可惜的是,外行指導內行在各個地方上演。
快走到中平路盡頭的時候,還有一個很值得打卡的老建築:黃培松故居。
黃培松是清朝最後一位武狀元,他的故居坐北朝南,前後三進,面闊五間,佔地約2100平方米,建於清末至民國時期,現在作為福州市美術館,可以進去參觀。
中平路的盡頭右拐就是隆平路。
隆平路的老洋房也不少,但有特色的建築能叫得出來寥寥無幾。
倒是有一個“福州第八塑膠廠”還不錯。
陳灝拿著相機排了不少片子,相機掃到隆平路門牌號時,他心生一個疑惑。
“唐導,這個隆平路的來源不會是跟袁老有關吧?”
唐導似乎被陳灝這個提問給愣道了,她搖搖頭道:“這倒不是,隆平路的隆平二字是個合稱,取萬隆弄的【隆】和中平路的【平】二字組成的。”
“這樣子啊。”陳灝摸了摸鼻子,他原本還以為是跟袁老有關係。
不過也難怪他會多想,畢竟這個路的名字太容易讓人聯想起袁老了。
從隆平路到上杭路,再到下杭路,最讓陳灝、顧南溪驚豔的是深巷裡。
相比修建的端莊大氣的道路,漫步走在小巷子裡,偶爾能撞見一些老洋房,就像是一些突然出現的小驚喜。
下午的陽光透過樹縫灑下細碎的光影,時光彷彿倒退,風也溫柔了,景也慢了下來。
不知為何,陳灝想起了小時候的時光。
那時候的成都的市區鮮少有高樓大廈,老街的兩旁佇立著各種小商鋪,有掛著“國營”招牌的食品店,售賣著各式成都傳統糕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