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六章 替父報仇 上(第1/2 頁)
黃牽對於整個大隋來說,不過是個小人物,沒有誰會想著為其伸張公道。這些舊事,若是沒有黃明遠,恐怕大多都要湮沒在歷史的塵埃裡,若干年後,再也沒有人知道。
黃牽常年軍旅漂泊,其實跟黃明遠相處並不多。但有限的時間裡,黃明遠卻發現自己的父親是一個標準的職業軍人,忠誠,嚴謹,正直,所以對於王世積幾人的話,黃明遠一個字都不信。
黃明遠猜測父親的死一定和王世積、權武幾人有關,甚至有可能就是這幾人害死的。但身份和權力都不高的黃明遠,根本沒有辦法去查證這件事情。
等到黃明遠到了揚州,因為楊昭的緣故,也有機會查閱各種文卷,透過各種真真假假的描述,對此事有了一個瞭解。及至黃明遠成了揚州總管府兵曹,終於有機會過問此事。一次偶然的機會,他從當時已經落魄的原南陳江州司馬黃偲的口中知道了當時黃牽之死的情景。
黃明遠猜測此事必然是王世積下得黑手,只有從王世積處下手,才有機會弄清全部真相。可當時王世積擔任上柱國涼州總管,又跟高熲交好,是朝中的顯赫重臣,根本不是黃明遠可以接觸的。</a>
因此,為了報仇,黃明遠遂從王世積身邊的人下手。
隋書載,王世積是因為楊堅的猜忌而被殺的,在其中發揮了決定性作用的就是王世積的親信皇甫孝諧。
皇甫孝諧為人貪婪狡詐。為了從皇甫孝諧這裡開啟缺口,黃明遠派人潛心與其相交,又用金錢開路,終於從皇甫孝諧的口中得到了黃牽之死的真相。
當時皇甫孝諧也在軍中隨侍王世積,親眼看著王世積與權武二人故意讓黃牽去阻擋敵兵,又背信棄義沒有支援黃牽,最後為了逃脫罪責還誣陷黃牽。當時黃牽跟權武一同效力於晉王麾下,很是信重權武,卻沒想到權武為了脫難,與王世積同流合汙,一同害死了黃牽。
知道真相的黃明遠怒不可遏,若是父親真的是在沙場上力戰而死的,他也不會如此惱怒。甚至他都明白王世積、權武明哲保身的做法,卻不能接受父親已經為國戰死了,這些人還在背後毀壞他的聲名,侮辱他的尊嚴。
這時候的黃明遠還很弱小,身邊並沒有可以商量的人,但年不過十五六的黃明遠卻準備替父復仇。
當時參與江州叛亂的原南陳舊人因為反覆無常,大多混的很差,就連陳叔英被赦免後也不過是個潁州長史而已。而老將紀瑱早就因為是江州之變的主謀被楊廣處死了。
當時江南混亂,各地時不時的有叛亂髮生。楊廣等人也很謹慎,對於叛亂者秉著“寧可殺錯,不可放過”的原則,大肆殺戮這些叛亂者。
開皇十七年,蕭摩訶之子蕭世略在江南作亂,波及十餘個州郡,很多南陳的舊人都有參與,弄得影響很大。而黃明遠利用手上的權利,將徐璒家族、紀瑱家族等很多當時一起參與江州之變的南陳舊臣,與蕭世略的叛亂卷在了一起,最後徐璒等人盡皆被楊廣處死,幾人的家族也弄得家破人亡。
而陳叔英作為高宗陳頊三兒子,影響力很大。當時江州之亂後,紀瑱替陳叔英成了主謀被殺,而陳叔英則被南陳舊臣保了下來。
後來陳叔英被楊堅安了幾個位置,四處漂泊,無所依靠,也便心灰意冷,沒了動靜,安安穩穩的過了十餘年。
蕭世略亂起後,黃明遠指使被其收買的南陳舊人秘密聯絡陳叔英。雖然當時陳叔英已意志消沉,不願再妄動干戈,卻被對方撩撥的心頭起了別樣的心思,還留下了書信的證據。
當時蕭世略亂起後,黃明遠受命隨楊廣勘平禍亂。黃明遠遂指使人密告陳叔英陰謀作亂。
雖然有書信為證,但當時楊廣並沒有查到真憑實據,心底狐疑,且陳叔英身份特殊,不能隨意處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