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一章 御書房會議(第1/2 頁)
“曹公公。”楊清源、李尋歡回了曹正淳一禮。 “陛下在御書房等候二位。” 曹正淳親自來請,看來事情又不小了。 來到御書房中,武英殿大學生於延益,文淵閣大學生錢牧謙,文華殿大學士長孫輔機,建極殿大學士李宏毅已是赫然在座,四殿兩閣的大學士到了四位。 東閣大學士孔勤禮只有虛職,不參政事。 內閣首輔中極殿大學士範希文年事已高,偶爾風寒,已經臥床在家半月有餘。 可以說朝廷的高層已經盡數聚集於御書房內,這反倒讓楊清源和李尋歡兩個人有些緊張了。 “李卿,楊卿坐吧!” 楊清源和李尋歡兩人坐在末首。 “京畿四倉起火的訊息,諸卿都知道了吧!”周帝居於御座之上,看不出表情,“說是起火,其實只官倉失竊之後,有人放火意圖真相。” 在座的除了楊、李兩個萌新,都是朝廷柱石,最高權力階層的人,四倉起火的基本情況都已經知曉,但看周帝這般模樣,四人都猜到了事情沒那麼簡單。 “原本查清真相之後,追回官糧便是,即便追不回官糧也可以從江南調取,但是恰逢冀州突發雪災,冀州刺史急奏,請求朝廷撥糧,前日戶部計算了一個準確的數,至少需要一百一十萬石糧食。” 楊清源心中一跳,比上次估計的九十萬石又多了二十萬石。 建極殿大學士李宏毅皺了皺眉頭之後說道,“臣記得未起火的永濟倉中尚有糧食一百萬石有餘,可以暫時調撥給冀州,但是這樣一來神都的糧食便很緊張了。” 永濟倉失竊的訊息,被京營人馬封鎖,在座到目前為止知道詳情的只有楊清源、李尋歡和周帝,掌管兵部的於延益雖然猜測但並不知道事實。 就在諸位大學士籌謀調運江南之糧,平抑京城糧價的時候,周帝丟擲了一個震驚諸位大學士的訊息。 “永濟倉也失竊了!”周帝停頓了一下,“楊卿、李卿你們說說吧!” 諸位大學士的轉頭,目光集中於楊清源和李尋歡的身上。 楊清源和李尋歡對視一樣,楊清源作為主持查案之人,由他來簡述。 “諸位大人,下官前幾日與李御史前往永濟倉,查明倉中糧食已然失竊。原藏於庫中的一百萬石糧食只餘二十萬石。” 原本一邊聽一邊在計算糧食用的諸位大學士都是面色大變,這個訊息意味不管他們如何節省彌補,都不可能湊足冀州所需的一百一十萬石糧食。 “上位,這……”文華殿大學士長孫輔機正欲開口就被周帝抬手攔下。 “諸卿也不必驚慌,楊卿和李卿已經替朕解了燃眉之急。” 楊清源點了點頭,“昨日,微臣已經向冀州發出糧食三十九萬石有餘,冀州應當暫時能撐一段時間。” “我說你為什麼向兵部申請調兵三千前往冀州,原來是護送糧食。” 楊清源點了點,“事情緊急,戶部派不出官船,我只能將糧食撞上私船,請大人派兵護送,未能及時吐露事情,還請大人見諒。” “無妨!”於延益擺了擺,“你有公務在身,理當如此。” “永濟倉也已經調撥了十五萬石糧食前往冀州,五十四萬石糧食,足夠讓冀州挺上一段時間了。”李宏毅補充了一句,原本李大學士還不知道為什麼永濟倉只出十五萬石,現在才知道,十五萬石已經是極限了。 楊清源想了一下,問了一句,“上位,如果將賑災所用的粥飯熬得稀一些,是不是能多撐一段時間。” 長孫輔機聽了楊清源的話苦笑一聲,“清源,戶部所計算的所需糧食是最少所需,別說米粥了,冀州的百姓都能喝上米湯就不錯了。” 冀州為大周人口第一大州,所需的救災糧食也是天文數字,楊清源對於此等政務從未接觸,故而不知其中詳情。 “不過現在有五十四萬石糧食,冀州暫時不會缺糧,我在得知四倉起火之時,就已經行文江南各州郡,調糧北上,此後又連發三封文書加急,估計江南的糧食應該在已經出發了!” 李宏毅開口解說道,他是戶部出身,是房中最擅長運籌調派的人。 “李卿,江南各州郡的糧食需要多久能運到北地?!” “從江南各郡出發,若是一路暢通,走運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