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六十七章 困難重重(第1/3 頁)
三日後蘇任啟與於成志接到聖旨。聖旨裡面的內容卻只言明有要事召他們回京都此外並無其它內容。這令蘇、於二人身感意外。等到其他人走後,蘇、於、袁三人各有所思。
“唉…我想在這避它一年半載,誰想皇帝扮深沉;他不明不白就這麼召咱們回去了。”於成志嘆道。
“不管怎樣,回京這事已經成為定局;咱們還是早作打算安排好這邊的事宜。”蘇任啟說道。
“沒錯,戰後百廢待興,其中的頭緒大多了;我得先把它們捋捋清楚再交待下去,這樣我才能方心離開。”於成志說道。
“成事不必在我,只要我們作好規劃讓下面的人按部就班地執行下去;這邊的百姓應該能挺過當下的難關。”蘇任啟說道。
“成事不必在我?兄弟你倒是有魄力。”袁勳說道。
“我只是往寬心處想,再說當地的下級官員不行的話,不是還有袁大哥在這監督著嗎。”蘇任啟說道。
“這個哥哥我自然責無旁貸。”袁勳說道。
“重建的事情就這麼定下了;那隊伍的事情怎麼辦?我總覺得咱們的大軍老駐紮在邊境附近鄰國怕是每日寢食難安。”於成志說道。
“確實如此,經此一戰後許多將士都立下不少軍功,他們理應受到皇帝的封賞,但是皇帝可能會把它推遲到明年附近居民種出莊稼有收成後。”蘇任啟說道。
“要不這樣,咱們把北上的隊伍拉回陰山隘口南邊,在那裡建立營盤你們覺得怎麼樣?”蘇任啟說道。
“我看是行的。”於成志說道。
“嗯,既然豐州有徐政、靈州有徐鋒、耀陽城裴賦書守著,那我便在陰山隘口南打造一個能威懾整北境的營盤也無不可。”袁勳說道。
“我是這麼想的——這支隊伍依靠它輝煌的戰績,有它駐紮於此那北境在三十年內鄰國不敢輕舉妄動。”蘇任啟說道。
十天後,蘇任啟等人回到彭家堡。他們回來到時正是下午未時末。走在熟悉的街道上蘇任啟看到彭家堡現有基礎設施仍然很簡陋,但是它比蘇任啟初到那會的人氣卻好多了。
彭家大院的前廳被朝延徵用了。它被用來作為新州的辦公衙門。它的後院暫時住的還是彭天壽的家眷。
蘇任啟、於成志這種官至上品的朝廷大員不走官道回京,卻突然回到到彭家堡的事情時任新州的下州長史孟可志因務工在外,他暫時並不知曉。當他們來到這個臨時設立的公堂時衙役們正忙著,因為此刻正有許多流民來向他們求助。當留守的幾個衙役見蘇任啟、於成志的官服乃是紫袍服時如臨大敵慌忙不以。他們本想從處理難民的事務中抽身出來接待,卻被蘇任啟制止。蘇任啟著他們忙自己手中的事務去。他與於成志、彭天壽等人往後院去。
於成志的衛隊走的是官道回京。他們一行人馬之所以走這條小路,那是因為彭家堡離京城太遠,它日未必有時間再來。蘇任啟為自己規劃的新州,他想在回京路上路過時逗留一兩日以此進一步完善他的設想。
蘇任啟自從進彭家堡的街道。他已經發現許多問題,例如基礎設施沒有得到完善;物資短缺無法滿足到此尋找就業的難民。
蘇、於二人進入彭家大院後院之後,彭天壽與兩個兒子徑去找親眷商量舉家搬遷入京事宜去了。蘇任啟與於成志等幾人卻在後院的一處天井中討論:如何讓來到彭家堡尋活路的難民能安然度過即將到來的寒冬。
“人多的地方總混雜有作奸犯科之人,我建議從加強巡邏的人入手。”上官箐說道。
“我同意箐姐的看法。”秦少英說道。
“只想到這個,說明你們所看到的不過是問題表面。”蘇任啟說道。
“沒錯,當一個人生存受到極度威脅時,他什麼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