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8章 火炮專家(第1/2 頁)
約兩刻鐘。
工部尚書王徵,侍郎丁啟睿,李若珪匆匆走來。
瞧見廳堂內面色陰沉的朱由校,作揖行禮道:“參見陛下,吾皇聖安。”
朱由校示意三人平身,開門見山詢問:“戊字型檔,朝廷儲存軍械的要地,裡面儲存多少粗製濫造?”
聞言,王徵倍感冤枉。
他臨時起復擔任工部尚書,平常不拉幫不結派,忙於梳理工部各項數目,忙的分身乏術。
今遭朱由校質疑,他從懷裡掏出一冊呈上說:“陛下,朝廷規定凡試驗軍器,從軍器局,兵仗局各取一件為式,請給事中、御史各一員,同工部堂上官,按季試驗,送庫交收。年終,照例請官試驗,但凡不符合標準,統統追責,甚至治罪。
奈何萬曆朝以來,朝政混亂,官吏缺乏監督,乃至官官相護,又因戰事頻繁,海量甲冑運送戰場,故而,部分官吏對朝廷規定熟視無睹。
近來朝廷大肆訓練新軍,甲冑需求量大,又因朝廷推行個人責任制,誰出事誰負責,工部上下同僚詳細檢驗甲冑,凡粗製濫造統統扣留,故而出現半數以上次品。”
這時,李若珪為王徵辯駁說:“陛下,工部歷任官吏層層盤剝,私下中飽私囊,臣等入工部補窟窿,問題防不勝防。”
理解。
朱由校完全理解。
朝廷對火器檢驗非常嚴格,火器調撥九邊,有演試炸破者,需返回陪料改造,甚至追經制造人。
同時,地方衛所都司按季度對承造的軍器進行查點試驗,合格者用油漆調朱,於背面書某衛、某所、某年、某季成造字樣,以備盤查。
壞就壞在吏治腐敗,監察失控。
所幸,從王徵的隻言片語中觀察,朝廷各項新政陸續見效。
不然,把這批殘次甲冑運去戰場,後果不堪設想。
思量片刻,朱由校詢問王徵:“愛卿,朝廷甲冑需求量大,馬上入冬,棉甲能幫助兵勇取暖,卿有何良策?”
王徵不假思索說:“稟陛下,難度奇大。”
“為何?”
朱由校不理解:“是缺銀子,還是缺材料。”
王徵猶猶豫豫,儼然有難言之隱,苦澀的說:“缺匠人。”
啊!
朱由校大惑,他是廢除班匠銀。問題是,才廢除幾日,不至於影響軍器局,兵仗局吧。
王徵說:“陛下,臣接管工部,首項任務查漏補缺,赫然發現工部以往記錄,不論甲冑,弓箭,火器統統雜亂無章,毫無頭緒。
存在海量以次充好,為甄別好壞,近期工部同僚花費大量人力物力財力。”
“臣以為欠缺甲冑,弓箭,火器,依靠軍器局,兵仗局能快速趕製出來,結果發現兵仗局,軍器局工匠屈指可數,巔峰時三四千人銳減到百餘人,都達不到十不存一。”
“近期,臣派官吏召集手藝高超的匠人,所以進度非常緩慢。”
“現在朝廷急缺甲冑,臣在上奏的奏摺內建議效仿以前天下衛所,歲造軍器,在邊鎮者,留本處給軍。在腹裡者,解戊字型檔,專備京營官軍領用的制度,等候陛下批閱。”
這特麼。
離了大普。
朱由校聯想到京營狀況,好似又在情理之中。
這時,孫承宗進言說:“陛下,臣曾經做考究,兵杖局定額3163名工匠,隆慶年間剩1781名,軍器局定額2947名工匠,嘉靖初年剩191名。近百年,班匠銀的出現導致工匠越發稀缺。”
朱由校啞巴吃黃連,有苦難言,所幸王徵提出良策。
若往常他鼎力支援王徵的建議,鑑於張獻忠,高迎祥,李自成的破壞力,他不敢恢復北方邊防制造甲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