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8章 缺醫少藥的年代(第1/2 頁)
最近半年來,隨著戰鬥規模的擴大,出現了很多傷員。 他們都為了華夏的解放,抗擊外敵侵略而做出的犧牲。 他們有的危在旦夕;有的康復後落下了殘疾,失去了勞動能力。 我方各級首長把這些現狀看在眼裡,急在心裡。 自從得到希森特姆公司支援以後,我軍雖然藥品不缺:李雲龍那裡能夠兌換很多藥品和醫療器械,甚至連胸腔鏡、腹腔鏡、CT機、超聲機等等都可以兌換。 但是醫護人員卻很缺。 空有這些物資,沒人能會用。 如同ZTZ-41A型坦克、五代機等先進裝備沒人會開一個道理。 一個醫療體系,往往需要醫、護、藥、技、行政後勤通力合作。 但現在很多護士都是隨便找個想從事這一行業的人,培訓個兩三天就上崗。 醫生要求嚴格一些,但是大多也是趕鴨子上架,能不能幹都得幹。 甚至哪怕是個獸醫,都被當做寶貝——獸醫好歹也是個“醫”,怎麼說也是修理動物的,怎麼也比拿鋤頭修理植物的農民朋友們要強。 “藥”的方面沒有專門人才,都是醫生和護士在兼職,甚至隨便拉個識字的來管理藥品。 “技”的方面完全空缺。 就算是有人給傷員化驗了一份血,那報告也沒人看得懂。哪怕是現代人,有幾個知道“胱抑素C”是什麼專案? 這樣七拼八湊起來的醫療隊,醫療水平可想而知。 大多數情況下,只能包紮一下傷口,連消毒都不徹底。 中醫例外,一些病還是可以用中醫、中藥來治的。就算是外傷,也能起到預防感染、促進傷口癒合、止血、止痛等效果。 此時醫療水平雖然低下,倒是有一點很好:幾乎沒有醫患糾紛。 醫療水平越高,患者的希望就越大,就越容易產生醫患雙方對結果認知上的差距。 在患者看來,彷彿現代醫學已無所不能,只要病沒治好,甚至惡化了,那就一定是醫生的責任! 而在醫生們看來,大多數疾病其實不是治癒的,有的是自然恢復的;有的治不治都好不了。 有位俄曼瑞克著名醫生的墓誌銘上就寫著: “有時去治癒,常常去幫助,總是去安慰。” 有的醫院把這三句話掛到了病房的牆上,讓患者看著頭皮發麻——原來醫生一直在安慰俺啊!那就是說能多活一會兒是一會兒了唄? 在那個年代,患者能有醫生給看病已經不容易了,要求就沒那麼多。 那時如果醫生說:希望不大呀! 患者會說:您就死馬當活馬醫吧! 在那個年代,比如一個人肚子疼,發燒,找到了大夫。 大夫看過以後說:“根據俺的經驗,俺覺得是闌尾炎,就是平常說的盲腸炎,這得做手術。” 患者家屬說:“那就麻煩您給做了吧。” “可是,俺沒做過闌尾炎手術啊!俺以前就是個劁豬匠。說不定開啟肚子,連闌尾都找不著呢!” “沒關係,您就放心治吧。他快撐不下去了,來不及了,不治肯定死,治了才有可能活!” 於是,這個劁豬匠把剪刀、切菜刀放鍋裡煮一煮,就給人做了手術。 放到現在呢? 醫生說:你這種情況希望不大呀! 啪!一個巴掌就扇上去了! “你丫的技術這麼差,還當什麼醫生!” 回過頭來把醫院給告了,說醫生說話加重了自己的心理負擔,要賠錢。 那醫生說,“你這種情況希望很大”怎麼樣呢? 過段時間沒徹底治癒,啪!一個大嘴巴子就扇上去了:“你丫的會治病嗎?這麼簡單的病都治不好!” 轉過頭來把醫生告了,說醫生有失誤,導致病情惡化了,要賠錢。 現在醫院裡的大夫們也不可能有劁豬匠,就是幹過這活,他也不敢說! 造成醫患關係緊張的根本原因在於供需關係的變化;以及人們看待生命價值的變化。 從這個角度來說,醫患關係緊張也是一種進步。 從供需角度來說,說明患者有了選擇的餘地。 在以前缺醫少藥的年代,叫作“求醫”,患者得求著醫生給自己治病; 而現在呢?也是“求醫”,只不過雙方互換了位置,醫院要求著患者讓自己醫。 沒人來看病,醫院就沒有收入,也就生存不下去。 患者成了顧客,顧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