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09 章 一百零九(第1/3 頁)
問司馬光要卷子的人懵了,光有解析沒有題目,怎麼看?司馬公是認真的嗎?
司馬光也意識到了這個問題,臉上閃過一絲窘迫,猶豫了一下將手裡的卷子遞了出去。
他寫的又不是什麼大逆不道之言,沒有什麼不可示人的。
況且他也不覺得解析有多正確。
本該是各抒己見的題,為何要有參考答案?
拿到卷子的年輕官員將卷子帶回了翰林院官署,翰林院其他官員知道後都圍了過來。
晚唐以後,翰林院的地位直線上升,早就不是過去的皇家藝術委員會,而是專門起草機密詔制的重要機構。
由科舉至翰林,由翰林而朝臣是科舉時代士大夫的人生理想,是儒家學說中“達則兼濟天下”的具體表現[1]。
在宋朝,翰林院最不缺的就是讀書人、才子。
聽到是司馬光的卷子,眾人都好奇地圍了上來。
司馬光自小就有神童之稱,學識淵博,寶元元年中進士甲科,先後任諫議大夫、翰林院學士、御史中丞等職,是他們學習的榜樣。
然而卷子一開啟,眾人:“!?”
有人倒吸了一口冷氣,“三十七分?這真是司馬公的卷子?”該不會是拿錯了吧?
如今朝野上下誰不知道司馬公效仿當年的司馬遷編撰《通鑑》一書,編撰《通鑑》的司馬公才三十七分?
嘶——好恐怖。
“可是這確實是司馬公的字跡……”
“還是先看看司馬公是如何作答的吧。”
半個時辰後,圍在最前排看卷子的人抬起了頭,眼神都有些空茫,神情恍惚。
司馬公的答案和解析上的參考答案沒有半分相似,怪不得司馬公只有三十七分呢。
而且卷子上還提到了商鞅變法和王安石變法,從卷子上的答案可以看出司馬公在這題上花費了不少時間,但很可惜一分都沒有拿到。
題目問的是商鞅變法和王安石變法的異同,參考答案很簡單,相同點列舉了幾點,比如直接目的都是為了富國強兵;變法得到了王權的支援;變法內容都觸動了舊勢力的利益,遭到了強烈的反對芸芸。
不同點也列舉了幾點,比如背景不同、根本目的不同、性質不同、結果不同。
但司馬公的答案就不是這樣了,司馬公開頭就否定了王安石變法,並且竭力反對王安石變法,強調祖宗之法不可變,引經據典批評王安石的行為,再透過舉例事實來證明王安石的變法是錯的,洋洋灑灑寫了一大篇。
看參考答案只花了幾息,但看司馬公的答案花了足足一刻鐘。
幾人心情不由微妙了起來,考試結束到出成績有一刻鐘嗎?
似乎沒有。
這麼多人考試,卷子碼在一起少說也有半人高吧?一刻鐘是怎麼能閱完卷的?
正想著,就聽到有人小聲道:“就我覺得司馬公的答案沒有錯嗎?為什麼
一分都沒有拿到呢?”
明明司馬公的答案更好,有理有據,引經據典一一分析,怎麼看都不失為一篇好文章。
再看解析上的參考答案……頗為一言難盡,若答題標準是這樣,那隻要讀過幾本書都能答出來,完全沒有深度可言。
可偏偏就是以這些一言難盡的答案作為參考答案,簡直離譜!
聞言,一個身著紅色官袍的中年人忍不住道:“那如果是你考,你是會寫司馬公的答案,還是寫解析上的答案。”說完又補了一句,“在你明知道正確答案的情況下。”
那人剛要開口,聽到後面那句,話又咽了回去。在明知正確的答案下當然是寫正確答案了,這還用問嗎?
他們考科舉不也這樣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