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頁(第1/2 頁)
平時悶不吭聲看起來普普通通的小夥伴居然和老師一起幹成了這件大事?
「蘇老師,你教教我吧!我也想貢獻一點力量!」
「老師老師,我也要!」
學生們一個個激動地舉起了手,
第22章
蘇葉回到軍區大院後, 寫了兩封信。在六十年代幹這種「投機倒把」的事,不僅要做得小心謹慎,還要做得名正言順。
蘇葉的信, 一封寫給本地的報社,另一封寫給校長。
在給報社的信中, 蘇葉描述了一群孩子憑藉自己的雙手辛勤勞動,利用課餘時間賺錢資助了困難的同學的好人好事。
做好事必須得留名,偷偷摸摸把好事全做了,別人都不知道。回頭吃虧了找誰撐腰去?
蘇葉可不是這種老實人。
蘇葉還親手把信送到了報社的門口。
日報社接到這封好人好事的投稿信, 非常感興趣。本地報紙專門空出幾個版面宣揚這種「為人民服務」、「學習雷鋒」的先進事跡。編輯同志收到信後, 陷入沉思。
夏記者讀完信, 興致勃勃地說「這可是一件有意義的事!我去聯絡這位蘇老師, 問他們願不願意做個專訪。」
平時「好人好事」、「先進精神」版面刊登的多半是學生拾金不昧、工人同志為了完成指標集體自願加班、為了挽救集體財產同志不犧……資助貧困學生倒是頭一回。
這年頭念書是困難的事, 有了國家的資助, 高中、中專、大學學費不僅全免,每個月還有十塊錢的補貼涵蓋伙食費。社會全把目光看向了這三個部分, 卻忽略了兒童的教育。
其實,條件真正困難的孩子往往連小學、初中都沒唸完。
很快, 蘇葉接到了記者同志的採訪邀請, 她和記者約了週末的時間。
……
週末。
蘇葉犧牲了自己到郊外「改善」生活的時間,陪著學生走街串巷地一個個家訪。孩子們對夏記者的到來感到很奇怪。
夏記者摸著相機,笑了笑「今天夏叔叔是在報社工作的,今天就和你們蘇老師一起陪你們走這一趟。」
他們先來到馬建國的家裡。
馬建國家住在一個老舊的筒子樓裡,父母親雙雙去世, 僅靠上了年紀的爺爺奶奶在巷口接點裁縫活, 艱難度日。爺爺去年生病,這讓本就不富裕的家庭雪上加霜, 馬建國懂事地退了學,回家接點零活補貼家用。
他們提出要資助馬建國重返校園,他的爺爺奶奶不敢相信,蘇葉再三保證他們有錢,還當場掏出了十五張大黑十。
「你看,這是我們掙的錢。保證讓他有書念,娃兒唸完初中考上高中、中專,以後可不就能出人頭地了?」
「等中專畢業了,他就不用那麼辛苦,能吃國家糧、領國家的工資,多好呀!」
兩個老人家聽得眼淚嘩嘩地衝下來,哭得像個老孩子。
蘇葉根本沒法看下去,只好把頭偏向了一邊。夏記者把馬建國不足10平米、破舊的家拍了下來,還拍了一張他拉著三輪車載廢石料去換錢的照片。
接著,蘇葉他們來到了錢小荷家。
錢小荷的父母正準備給女兒說親,他們聽到要讓錢小荷重新回學校念書,直搖頭反對。因為家裡孩子太多,口糧不夠。錢小荷的爸爸要用她換五十斤的糧食。
「老師啊,我們家三個孩子,要是都供了飯都吃不起了!」錢小荷母親說,「她哥哥說媳婦也要錢……」
那個酒鬼父親醉醺醺地伸出一個巴掌,說「要讓她去唸書?行,給夠我這麼多糧食,我就讓她去唸。」
蘇葉聽得內心直吐槽,這種青黃不接的時節,誰能一口氣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