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2章 大明《洗冤錄》(第1/2 頁)
大明朝自立國以來的冤案太多太多,如果要全部平反可以讓刑部忙上兩、三年也忙不完。洪武朝的彈冠相賀就已經很能說明問題,而永樂朝的魔鬼皇帝朱棣僅僅一個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誅十族”就能一輩子被釘在恥辱柱上不得翻身了。 相比較而言建文時期朱允炆也沒幹什麼好事,為了削藩製造案件直接害死了叔叔湘王這筆賬就很難算得清楚。一飲一啄,朱棣幾乎把自己哥哥一脈給整絕戶了也是有原因的。 其實回過頭來想一下,胡濙在宣德爺彌留之際跟張太皇太后叭叭叭一通提到了朱文圭,很難講就不是想順著永樂爺的意思讓他們一大家子都聚齊了。畢竟懿文太子朱標這一脈當時就只剩下朱文圭一人還被圈養在鳳陽了。 “臣…陛下…這個……”王文有些語無倫次了。 “臣等不是很明白陛下所指,能否請陛下明示?”于謙相對清醒一些,連忙請朱祁鈺挑明瞭要給誰平反。 既然話說到自己不做就沒人可做,那要平反的人肯定不是普通人。從胡惟庸開始,明朝冤案就沒停過。也正是朱元璋以謀反為名冤殺了胡惟庸,自此之後中國就再也沒有了丞相一職。 而藍玉一案朱元璋更是牽連甚廣,在冊記錄的就有一萬五千餘人坐連受罪,能夠辭官還鄉逃脫性命的都是祖上積德燒高香了。 更不用說空印案、郭桓案,哪一樁都是幾萬人或是人頭落地,或是發配邊疆的下場。 要想對大明的冤假錯案搞平反,最後要做的就是從太祖高皇帝朱元璋那裡下手,然後才是永樂爺朱棣。最最閒的當屬洪熙朝了,皇帝朱高熾總共也沒幹一年就嗝了屁,想要冤也還沒來得及殺人就自己去見了老祖宗了。 至於宣德和正統兩朝,跟他們的老祖宗比起來那都不稀得說,呸! “朕想的就是於卿想的。” “陛下怎知道臣想的呢?” “於卿又怎麼知道我不知道卿之所想呢?” “陛下…….” “廷益快別打啞迷了。陛下,臣愚鈍,請陛下明示。若果真要為冤案平反,臣願一力擔之。”王文經常住繞彎子,直接表明立場。 “若是一樁樁,一件件,凡冤案皆有冤伸冤,有錯改錯呢?” 嘶……這可還真是一個大工程,照這個邏輯來看,景泰爺到地下見了祖宗怕是會被祖宗給挫骨揚灰了吧?! “臣以為此事幹系重大,可召秋官一同商議。”于謙認為這事不該甩開刑部。 “有必要召大理寺卿一道來商討。”王文補充道。 大明朝的司法體系是由刑部、大理寺、都察院三部門相互補充的,再加上六科給事中,十三道御史,形成了一個由地方官負責接收第一審案件,刑部、大理寺、都察院這三法司各有分工。 其中大理寺偏向冤案、錯案的駁正、平反工作,因此如果要對前期的冤假錯案進行處理少不了大理寺。 “不急,咱們仨先議一議,然後再問刑部、大理寺態度。” 咱仨先議一議?你炸乎乎的跟誰仨呢你? “臣等惶恐,臣等遵陛下旨意就是了。”皇帝跟臣子稱兄道弟的準沒好事,王文不上當。 文武百官站在一起來句“咱倆”、“俺們”、“我們兄弟幾個”都要分個物件,這做臣子的跟皇帝“咱仨”,莫不是嫌命太長了想減減? “哎~這不是拿不定主意與王卿、於卿商議嘛!”朱祁鈺走下玉階邁著鴨子步緩緩向于謙、王文二人靠近,八成是頭一天晚上運動過度擦禿嚕皮了~ 這都影響了正常走路了,可見這位年輕的皇帝陛下為了江山社稷穩固,為了太祖血脈源遠流長是費了大力,出了大精…勁的。 “凡事都要有個由頭,若是我冷不丁說要平反難免會引起不必要的麻煩,比如說會不會有人藉機生事呢?這就很難說了。”朱祁鈺並沒有看向于謙、王文有躬身小步後退迴避的動作,自顧自低頭沉思著繼續踩著八字步慢悠悠轉著圈似的在殿裡晃來晃去。 “按說這事該安排個內侍,讓他先找個相熟給事中或是御史,授意上摺子起個頭,然後再把事情放到朝堂上議一議,最後委派有司官員著手經辦。但我想就不用走這套虛應人事的步驟了,直接點就把這事先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