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頁(第1/2 頁)
這也是互惠互利的事情,歐陽鋒早就發覺一陽指實實在在是蛤蟆功的剋星,他遲早要找到段智興頭上去的,大理段氏又素來以武林中人自居,要不然,他要是以大理皇室的名義,調集天龍寺的高僧出手,幾個歐陽鋒也得落荒而逃了,但是,這卻違背了大理段氏一貫的處世之道,當然,也就是因為這樣,王重陽才放心準備將先天功傳授給段智興。
王重陽直接將要南下大理的事情說了出去,當然,名義上是跟段皇爺交流武學,全真七子中的丘處機,王處一等幾個對武功相對比較熱衷的,倒是很想要隨行,卻被王重陽拒絕了,最後決定帶在身邊的卻是周伯通跟陳沂。
帶上週伯通,完全是因為周伯通雖說一派赤子之心,卻也行||事跳脫,不拘小節,而且做事很有些天馬行空的意思,誰也不知道他能幹出什麼事情來,他在全真教輩分又高,全真七子也管不了他許多,誰知道把他留在終南山上,他會不會鬧得重陽宮雞飛狗跳,為了九陰真經折騰出什麼事情來。而帶上陳沂,那就是就近指導的意思了。陳沂天資出眾,悟性極高,其實如絕頂高手,對於一個合適的傳人,也是極為看重的,王重陽又自覺時日無多,全真七子雖說還算出眾,但是在王重陽這等宗師級的人物看來,還是欠缺了一些,將陳沂託付給他們這幾個師兄,顯然跟明珠暗投差不多了。
至於周伯通,他卻是個武痴,在武功上可以說是一點就通,還能舉一反三,但是,王重陽卻是要讓陳沂繼承自己的衣缽,不光是武功,還有道學,在這一點上,周伯通就欠缺得多了,因此,王重陽乾脆將陳沂帶在了自己身邊,一來叫陳沂跟著多長點見識,二來,也是趁著自己還活著,將能夠傳授的東西儘量都傳給他,至於其他的,就得陳沂自個領悟了,若是陳沂只是跟隨王重陽的路子走,最多也就是另一個王重陽而已,王重陽對陳沂的期許,卻不僅僅如此。
全真教如今因為出了王重陽這麼個天下第一高手,正是蒸蒸日上的時候,王重陽哪怕並不表露身份,一路南下,也頗受禮遇,哪怕是在金人的地界上,也是如此,等到渡過了黃河,到了宋人的地界上,哪怕許多百姓還有些官員有著偏安一隅的心思,對於曾經率軍抗金的重陽真人,也是很佩服的,何況,宋人原本崇佛好道,民間也多有神仙之說,全真教的教義又吸收了一部分儒家的思想,更是符合了宋人的心思,因此,教義流傳極廣,全真教已經在各地設立了分壇,一方面為信眾講道,一方面施粥贈衣,香火頗為旺||盛。
等到接近大理地界的時候,全真教的影響已經接近於無了,這邊各族混居,各有信仰祭祀,而大理境內,卻幾乎是全民崇佛,談到天龍寺,更是崇敬不已,這算起來大半也是大理段氏的功勞。
王重陽並無多少佛道之爭,門戶之見,對於佛法,也有一些研究,路上便跟陳沂說起道法的時候,也說一些佛法,又談到佛法的各個流派,如少林天龍寺都是走的禪宗一脈,而藏邊西域那邊卻是密宗一脈,二者雖說都是研習佛法,教義上卻有著不小的區別,他說起密宗的一些手印還有修持之法,也是頗為讚嘆,中原這邊的武學還有佛法道法更多地體現在了外在,而藏密的法門,卻是體現在了精神之上,王重陽當年因為身體的緣故,曾經想要參考藏密的法門,修持精神,以求超脫,但是,密宗的法門同樣不落文字,素來以灌頂之法代代相傳,因此卻是一直不得其門而入。
陳沂聽得卻是眼睛一亮,將此事記在心頭,所謂精神,無非就是神魂,藏邊常有轉世輪迴之說,那些活佛無不是多次轉世,並且將轉世神通集於一身,若是沒有強大的靈魂支撐,如何能夠承受得住多次的輪迴,陳沂如今缺的就是這個,因此,當即下了決心,日後武功有成,定往藏邊一行,不管用什麼手段,也要得了密宗那精神修持的功法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