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7章 一家哭,好過一個地區的百姓哭(第1/3 頁)
……
天幕鏡頭倏然一轉,自畫面盡頭緩緩走出一個衣著樸素但氣質凌厲的男人。
他像是一杆槍,亦或是一柄刀。
鋒芒不掩,直直的刺入人的眼簾。
天幕前,不少人都神色恍惚了一剎。
有人低聲道出了他的名字。
“王安石……”
北宋仁宗年間的又一位奇人。
他的歲數要比蘇軾大一些,因為天資異稟,二十一歲那年便中了進士。
雖說沒趕上龍虎榜這趟車,但絕不代表王安石的才學能夠被忽視。
【1042年,王安石二十一歲,進士及第,位列甲榜第四名,自此開始了一生的仕途。】
很巧的是,那一年,恰好是范仲淹大刀闊斧在朝中掀起慶曆新政的前一年。
彼時,他剛入官場,就目睹了這場影響了他終身的巨大風暴。
范仲淹如一葉扁舟,孤身對抗巨大的海嘯,那單薄的背影站在朝堂的最前列,每每總讓他看的出神。
改革是殘酷的。
當范仲淹大刀闊斧的清算不稱職的官員時,有人也在朝中斥責他。
“你可知,這一筆勾下去,就會有一家人痛哭!”
王安石站在朝臣末端,麵皮繃緊了一剎,徒生憤怒卻不知因何而起。
下一瞬,他聽到了一道平靜的回答。
“一家哭,好過一個地區的百姓哭。”
這回答,何等振聾發聵。
王安石一口氣緩緩吐出去,雙目明亮如繁星。
他想,是了,我就是要成為這樣的官員。
“范仲淹、范仲淹……”
他喃喃著這個名字,每次上朝都帶著期盼的四處觀望,待到看到那個單薄的身影時,就會滿懷欣喜,憧憬萬分。
年輕的王安石也有自己的驕矜。
“哼,總有一天,我會憑自己站在你面前!!”
可他沒等到那一天。
1043年,慶曆新政轟轟烈烈的拉開序幕。
短短不到兩年,便畫上了句號。
以范仲淹為首的慶曆一黨盡數被排出了朝堂,一切歸為死寂。
王安石忽然發覺,朝堂因為缺少了那個人的存在,變得徹底不同。
所有人都帶著一幅虛假的面具,明面上和氣,私底下始終暗流湧動。
他看透了之後,便懶得與人虛與委蛇,成了一塊人人避之不及的又臭又硬的冷石頭。
【1052年,范仲淹身死。】
訊息傳遍大江南北。
彼時,王安石人在舒州任通判。
也就是在這段時間裡,他寫下了那篇《遊褒禪山記》。
聽聞范仲淹的死訊,王安石數日不見外客。
【1054年,王安石結束了自己在舒州短短三年的任期,回到了京城。】
他開始常常一閉門就是數日,性格一日比一日更加冷峻。
【1058年,王安石三十七歲。】
這是范仲淹死後第六年,世人漸漸開始不再提起他。
他曾經的理想和政治主張都隨著人死漸漸消亡。
仁宗的官場上從來不缺人才。
在他們的合力推動之下,經濟、科技、農都在不間斷的發展向前。
司馬光開始大筆書贊盛世輝光,為盛世歌功頌德。
“……四海承平,華夏安寧。”
王安石就在此時,站了出來。
他像一柄槍一樣,厲然劃破了這層面紗!!
“——苟且求生,妄稱太平!!!”
這一年,王安石上書了一封《萬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