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頁(第1/2 頁)
那小姑娘被取名司安玥。
大月國的月,再加上斜玉旁。
在司安玥五歲的時候,原主就發現她並非自己和梁氏的親女,他甚至查清楚了孩子是如何被換的。
但原主沒有去找親生女兒,更沒有告訴梁淑英,他只是把司安玥接到身邊,親自教育。
如果說除了那所謂的「大業」,原主心中還對某個人心存那麼一點溫柔的話,那麼這個人就是他的親生女兒。
只是原主的「溫柔」,與別的父親不同。
原主在以為司安玥是他的親生女兒時,他是比較忽視那孩子的,因為他怕自己太過關注,慢慢地,就被親情俘虜,忘記了使命和國讎家恨。
而當他得知養的女兒並非親生時,他甚至不會去找一下他的親生女兒在哪裡,不會看一眼她過得好不好,只當做沒有生過女兒。
他狠不下心殺了自己的孩子,只能逼著自己忽視。
至於司安玥這個沒有血緣關係的小姑娘,原主就絲毫不在乎,完全把她當成棋子對待。
原主對自己的洗腦也很成功,幾乎想不起他還有個親生女兒流落在外。
梁淑英雖覺得原主對女兒太過嚴苛,但她也知道兩人只有這麼一個孩子,只以為原主對孩子寄予厚望,便沒有多加干涉。
原本是相安無事的。
直到四年前,梁父的十週年忌日,梁淑英回了越州,在梁家的一位故交家中見到了一個小丫鬟。
或許是母女天性,又或許那小丫鬟長得太像原主,梁淑英對那小丫鬟多了幾分關注。
梁淑英再一細問,得知那小丫鬟與司安玥的生日只差了一天,且她的母親曾經在粱府做工。
這巧合,未免也太多了些。
而相比之下,司安玥雖然長相漂亮,但沒有一絲像原主,和梁家人也沒有什麼相似之處。
梁淑英就對兩個孩子的身世產生了懷疑。
只是梁家已經沒落,十年前的僕人也不知道在哪裡,再加上原主把知情人都處理了,這小丫鬟口中的母親是個孤女,又已經去世,所以梁淑英一時也找不到什麼證據。
不過,梁淑英那時應該已經對原主有所懷疑,才沒有第一時間把此事告知原主。
自從原主把司安玥接到身邊,梁淑英已經很少和司安玥接觸,而原主也待她越發冷淡。
原主沒有在物質上苛待梁淑英,只是當做家中沒有她這個人,除了忙外面的生意,就是在家教女兒。
梁淑英以為原主移情別戀,可實在找不到蛛絲馬跡。其實就算找到了,她也是無可奈何,索性就不去多想。她經常一個人看書寫字,種花刺繡,還經常親自下廚,做些吃食送給司安玥。
但梁淑英不知道,那些吃食是送去了,但從來沒有進到司安玥的肚子裡。
原主甚至拿她來暗暗威脅司安玥。
梁淑英和原主的關係越來越疏遠,所以她在遇見那個長相有六分像原主,笑起來有三分像她的小丫鬟時,找了藉口,在越州多停留了一段時間。
那時他們已經定居於京城。
原主當時壓根兒沒有跟著梁淑英去越州,也沒讓司安玥去,他只是在梁淑英身邊派了自己人跟著。
這也就給了梁淑英調查的機會。
等梁淑英回到京城時,帶著那個小丫鬟和一個看著年近半百的婦人。
那婦人其實也就三十多歲,是當初和司安玥真正生母共過事。
司安玥的生母姓秦名妙娘,曾經帶著孩子在粱府做奶媽。
因為被王氏特許可以帶著孩子在粱府做事,秦妙娘還以為王氏是個大好人,卻不知她的苦幾乎是拜王氏母女所賜。
那位婦人和秦妙娘一起做事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