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剖析(第1/1 頁)
劉芳萍還是不太明白小白說的。
小白剖析給她聽。
寫書的這位前輩,之前生在官宦之家,有錢有勢,可是因為奢侈浪費,福報享盡,流落異鄉,如果在他有錢時多行佈施,結果就不是這樣,但好在他還有修行的一點福報,得以進入佛門。在他師父的寺院,他跟隨師父修行多年,卻無有成果,後來因為戰亂,師父的寺院毀於戰火,師徒四處漂流,又中途失散。他靠著師父傳授給他的一點濟世救人術,一路救濟苦難,醫治流民,功德無量。
在佛門,把佈施又分為幾種。
分別是財佈施、無畏施、法施。
財佈施:又包括兩種,一種是財產的佈施叫外財施;另一種則是比如做志願者,以體力、智力、技術乃至用身體生命來佈施等,叫作內財施。
無畏施:即是協助別人,讓人獲得無威脅、無恐怖等。如學佛的人能持五戒,即不殺、不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便可給他人五種安全感,例如持殺戒的人,能施予人不被殺害的無畏,因此五戒又被稱為五大布施。同時,持戒和佈施又是相輔相成的,佈施足夠的人,在持戒時遇到的阻力會相對減小,不僅會減小,還會有助力,佈施多的人比不佈施的人更容易持戒得成。
法施:佈施之中以法施為最上乘。凡是以自己所瞭解的佛法教化眾生,即是行法佈施,這其中不一定有分你懂多少佛法大意,哪怕是教導眾人“行善積德”也算是一種法佈施。
當然,佛家的佈施文化在經典中還有各種不同的分法,但這三種算是比較大眾的說法。
這位前輩,之前修行無成,在一路救人佈施後落腳羊城,忽然發現自己修行比以前容易了很多,他因此心生感想,本來他買下房子是打算關門自修的,但明白了佈施的作用後,他開啟大門,行醫救人,因此兩相受益,不僅沒了生存問題,有足夠的修行資糧,在修行上也一日千里,終有所成。
甚至在那個動亂的年代,很多寺院都遭拆毀,而他留下給徒弟棲身的小屋,卻一直得到周圍大眾的發心維護,而免於災禍,一直等來了劉芳萍的造訪。
聽了小白的解說,劉芳萍覺得,這也太神奇了吧。
她想起了那位大師說的:
“人生即是無常,活著就是苦難,早日覺醒啊!”
難不成,她這輩子非得走上修行這條路不成?可是,到眼下為止,她對於修行這個話題,還是沒有啥興趣,完全是因為小白需要,她才配合一下。
可是,小白既然說了這書對他作用不大,那她拿來豈不是浪費了那位前輩的心意,或許,會有其他人更需要它呢。
這樣想著,劉芳萍就急起來了,不行,她得把書還回去,不然,萬一真有需要的人去了,卻撲了個空,那她不成千古罪人了。
小白真是無語了,拿都拿來了,哪還有還回去的道理,他堅持讓劉芳萍放棄還回去的念頭,建議她好好收藏著,就算現在不想看,總有會想看的一天,這樣的書,千載難逢,錯過了,絕對悔斷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