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章 丁氏(第1/5 頁)
連續幾天的江兩岸奔波,說實話還是非常累的。其實我跟文師父幫著老丁找回了鑰匙,剩下的東西我們完全可以不插手,就讓老丁自己看看自己的緣分夠不夠,能否解開自己老父親留給他的秘密。不過他再三囑咐我們說一定要幫助他找到答案,而且我和文師父也實在是對鎖裡的秘密有濃厚的興趣。當我們把“出”字鑰匙拿回去以後,那把鎖就停止了跳動,一切都變得和沒有遺失之前一樣。我對路並不是很熟悉,於是跟著文師父到了涪陵易家壩廣場後,我看到了那一排浮雕群。整整一個下午,我和文師父頂著太陽在那裡讀碑刻很長時間,最後發現這個浮雕群雖然還原了部分白鶴梁題刻的真實文字,但是終究是以藝術展現的形式為主,並沒能夠給我們提供到一個有效的資訊。線索再一次中斷,無奈之下我問文師父,現在該怎麼辦,這裡的資訊太有限,根本發現不了什麼有價值的東西。文師父想了想說,我知道還有個地方能夠看得相對更加完整,但是現在很晚了,今晚再休息一晚,明天我們去涪陵博物館看看。我聽說哪裡有拓印的碑刻。於是當晚,我們再一次無功而返,第二天,博物館是10點鐘開門,進去以後我對那些戰國時期的出土文物絲毫沒有興趣,我們直奔白鶴梁題刻的拓印,又開始一個字一句話的尋找。
話說這個博物館的位置其實並不是很當道,還相對算是比較偏僻,我也不知道當初規劃的時候為什麼會選擇這樣一個地方來修建博物館。我問過文師父,他說是因為當初規劃的時候就打算連同頂上的寶枳城公園和烈士墓一起修建,涪陵發生過什麼有關“烈士”的故事我是並不清楚,不過寶枳城我大概能夠猜倒是因為什麼。因為涪陵和重慶一樣,在巴國時期曾是巴國的首都,而涪陵當時就叫做“枳”,修這樣一個公園,雖然我沒有去玩過,但是我想大概是為了紀念這麼一段歷史吧。於是接下來的兩天時間裡,我和文師父都在不斷的把在博物館看到的,覺得有價值的資訊抄寫下來,晚上就在住處分析和排列組合,這項工作非常耗時耗力,到了最後,我跟文師父也只整理了其中幾個看上去好像有點關聯的東西。根據博物館的記載的位置顯示,在石樑以北,面朝北山坪的那一側,刻上了這麼一段話:
“洛水溯淵源,誠意正心,一代宗師推北宋。涪江流藪澤,承先啟後,千秋俎豆換西川。”
然後在這段詩的下面有一把小劍,劍把上有個小太極。劍是斜著的,劍頭朝下,如果按照當初的方位來計算,這把劍應當是指向北山坪的。而這首詩的含義我們經過查詢,發現其中“洛水”指的是現在的河南洛陽,涪江就是涪陵這一段的長江。從其歌頌的內容來看,無疑正是在歌頌程頤,因為程頤正是洛陽人。再加上程頤在點易洞參悟易經,石刻上的劍又指向點易洞的方向,丁前輩祖輩又都是住在北山坪的點易洞後面,雖然略顯牽強,但是彼此都還是有一定關聯的。於是我跟文師父分析好久,覺得這大概是幾天下來我們所掌握的最有價值的一條資訊了。我們也說好,若是這條路再走不通,那麼我們就要把實情告訴老丁,說我們無能為力了。
第二天一早,我們出門坐船過河,給老丁打了電話,告訴他我們先去一趟點易洞,去那裡看看能不能找到別的線索出來。來過涪陵很多次,這幾天來回奔波老丁家和市區,點易洞一直都在被我路過,我卻始終沒能去一睹真容。於是當我到了那裡的時候,卻被眼前的景象吸引。山壁上的石刻眾多,其中甚至還有陸游的親筆。地方雖然不大,但卻盡是飽學之士留下的墨寶。走著走著,我看到了一個洞,洞門頂上寫著“點易洞”三個大字,想來當年程頤是在這個洞裡參悟易經的。不過在洞門的兩側,我驚喜地發現,那首在題刻上寫下的“洛水溯淵源,誠意正心,一代宗師推北宋。涪江流藪澤,承先啟後,千秋俎豆換西川。”如同對聯一樣一左一右刻在兩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