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小青瓦房(第1/2 頁)
上世紀80年代初期,經過幾年的“改革開放”之後,我家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此時,我家四姊妹都已經十多歲了,家裡的住房面積很窄,只有三間茅草房外加搭的一間偏房。 爸爸媽媽住一間房子,我的姐姐單獨住一間房子,哥哥、弟弟和我合住一間房子,同睡一張床,另外還有一間面積稍大的房子用作“多功能”房,裡面有一個角落做廚房,廚房旁邊一道門進去是豬圈和廁所。 面對人多房少的這種情況,我家有急需改善居住條件的強烈需求。 時間很快來到了1982年初,改革開放中“分田到戶”的政策如同一聲“驚雷”炸歸來。 這種“包產到戶”的政策徹底解放了生產力,極大地調動了農民生產、管理的積極性,也徹底讓集體勞動時代,低生產效率的時代成為了歷史。 分田到戶之後,我家對責任田進行了精心的“經營”管理,家裡的糧食總產量火速提高,我們家的糧食由欠社前的不足,變成了年年有積餘。 積餘的糧食讓家裡飼養家禽的規模越來越大,家裡每年的總收入也是明顯的提高。 家裡積累了一些錢之後,我爸媽就有了建新房的計劃,並及時告知我們四兄妹。 聽到爸爸媽媽有建新房的計劃之後,我們一家人臉上都樂開了花。 為了能早點住上新房子,也為了節約家裡建房資金,14歲的我,做到了儘自己最大的努力,積極為家裡建房準備建築材料。 我家有塊河灘地,之前在種莊稼時,我就偶然發現薄薄的土層之下,是豐富的上等建材“沙子”,它可是建房最重要的材料之一。 現在我家建房了,這裡的沙子可派上了大用場。 有一天,我在這塊地裡挖開一小片泥土,呈現在我們眼前的是“取之不盡”的優質建築材料——沙子和連沙石。 為了能夠儘快住上新房子,我每天放學以後,都會推著“雞公車”去取沙的地方,一車一車地往家裡運送沙子和連沙石。 一段時間之後,我家房外的院子裡就堆了一大堆沙子和連沙石。 我每天都在用我所學的幾何知識計算它的體積,目的是看看我運回家的沙子和連沙石體積,是否得到了我家建新房的需求。 我爸爸曾經給我說過,我們家裡建新房屋,大約需要10立方米的沙子和10立方米的連沙石,我心裡想的是儘快準備好爸爸計劃所用的沙子和連沙石。 當時正讀初中二年級的我,已經學會了很多計算面積和體積的知識,當我推回來的沙子和連沙石的體積越來越大之後,我幾乎每天都要對它們的體積進行精確測量,希望早日完成建新房的需求。 由於它們的體積不是圓錐體而是臺體,為了便於“精確”測量它們的體積,我自學了臺體體積計算方法。 在經常測量它們的體積之中,我非常熟練地掌握了臺體體積的計算方法。 大約半個月之後,我推回來的沙子體積、連沙石體積、原石體積以及推回來的炭渣體積就已經得到了爸爸預算的需求,當我完成了這個任務之後,我心裡非常開心,爸媽也很滿意,一家人對我準備建房材料的付出大加稱讚,那時,我只是個才14歲的孩子。 我用幾何知識與父親多次商議之後終於定下了我家新房設計圖。 在經歷兩年精心準備之後的1983年的春天,我們家終於迎來了修建房屋動工的日子。 開始施工那天,我非常的興奮。 工人們首先按我家提供的設計圖,用石灰粉當筆,在我家建築面積上“畫出”了“圖紙”,然後照圖施工。 有柱頭的地方挖深挖大,砌牆的地方挖淺挖窄。 挖完基礎後,用石灰、炭花兒、沙子、水泥等混在一起倒入挖的基礎裡面做墊層。墊層幹了之後,師傅們開始砌青磚。 工人們把柱頭和牆體砌到約三米高時就不再往上砌磚了。 牆體砌到位置後,工人師傅們就把由木料做成的三角形屋架,放於相鄰的柱頭上方。 屋架之間用瓴子相連,所有瓴子的上半面鋪上瓦椽,並用釘子釘在瓴子上加固,瓦椽上面蓋上小青瓦。 房屋主體完成之後,工人們就到每間房屋去粉糊牆面。 室外的磚縫,由沙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