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部分(第1/3 頁)
永熹二十五年七月初二,永熹帝斥責虞德妃掌宮不嚴、溫嬪管教無方,著令二人閉宮自省。倩貴妃、祺淑妃、令惠妃同攝六宮權,嚴查武充媛落水事宜。
永熹二十五年七月初四,充儀懷氏應詔入乾清宮侍疾。
永熹二十五年七月,天降大雨,帝受寒而崩。
窗外,雨珠落地之聲此起彼伏。大抵是天子駕崩之故,雨落之聲,竟也帶了幾分悲愴。
本該是炎熱燥悶的七月,卻是連下了一個月的大雨,險些將京城變成了雨城。
即便如此,帝王祭禮任是如期舉行。
清正殿上正大光明匾後留有永熹帝傳世遺詔,上書:璟親王皇五子澤煒,人品貴重,歷練有成,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統。著繼朕登基,即皇帝位,即遵輿制,持服二十七日,釋服佈告中外,鹹使聞知。
永熹二十五年八月,新帝登基。(改年號璟宣,史稱璟宣帝。)①
永熹帝不曾廢后,蕭氏依舊是大昭王朝的皇后,新帝登基,蕭氏該為母后皇太后。然蕭氏一族謀逆一事罪不容赦,故而蕭氏雖已是太后之身,但仍然不得自由,由坤寧宮遷至樂壽堂幽禁,無詔不得出入。虞德妃瑞氏貴為新帝生母,自是聖母皇太后無疑,遷居慈寧宮。
璟親王嫡王妃秦氏,封為中宮皇后,居坤寧宮。璟親王側妃瑞氏,封為正二品妃,徽號韶,稱韶妃,居鍾粹宮。
璟宣帝登基不久,瑞太后以“害帝命、謀皇嗣”罪,問責充儀懷氏,杖斃於正德門下。懷氏母族有官者皆降職京外。
懷氏一族的沒落,看似波瀾四起,實則入水無痕。
若放在平日,少說合該要惹來不少閒言碎語,只是早在八月初,臨近京城的緹(tí)州突然爆發時疫,實在是打了個措手不及。雖有緹州知府及早上報,但此次時疫來得太過迅猛嚴重,短短三日,因疫病喪命之人過百,更有成千者上吐下瀉、面呈病色,最嚴重者,不消三五日,整個村落便無一倖存。
京城與緹州臨近,時疫傳得也快,雖說京城已戒嚴數日,但依舊沒能阻斷疫病的傳播,時疫之象凸顯。
特別是城北,尋常老百姓幾乎是一人感染,全家便要受到牽連,就是幾個大戶人家裡都斃了好些僕役,更有甚者,主子爺等等也因此丟了性命——引得京中上下莫不惶惶不安,眼下這當頭連自個兒的性命都尚且顧不及,哪裡還管得了旁人的死活?
到了八月底,時疫愈發嚴重,便是深宮內院亦有好些宮人染上了時疫,高燒不止,丟了性命的更不在少數,甚至還有幾位往時不大受寵的先帝太嬪②也沒能熬得過來,一命嗚呼。
朝廷上下流言四起:當年的廢太子徐澤耀舉清君側之名,助君父剷除南夷宵小,卻被誣陷為逼宮謀逆、蒙冤落獄。蕭氏一族世代忠良,為大昭王朝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反倒落了個遺臭萬年、聲名狼藉的下場。
更有甚者,只道是新皇璟宣帝並非大昭王朝的真命天子,故而天降此疫,以為懲戒。唯有先帝時廢太子登基,方能消此時疫。
璟宣帝聞言,不怒反笑,前責令太醫院加緊研製治療時疫的藥方,後敕令八百精兵衛剿殺於京城大街小巷中散佈謠言的反叛人士。
一時之間,京中上下愈發惶恐難安。
但在璟宣帝的鐵腕強權之下,滿朝文武循規蹈矩、不敢亂言,好似天下太平、並無異事一般,只管拿些陳年舊事在金鑾殿上耍耍嘴皮子——畢竟,一朝天子一朝臣,如今已是璟宣帝的天下,多說何益?
但說老夫人尚未出閣時,還曾養育過永熹帝一段時光,怎說也有一份親緣在,如今永熹帝駕崩,老夫人自然難免傷懷。故七月間自今,公主府和汝國公府掛上的白帳白幡一直都未撤下,以緬懷永熹帝在天之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