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六章 重 現(第1/2 頁)
生活總是向前的,就好像古希臘哲學家赫拉克利特所說的:“人不能兩次走進同一條河流”。這句名言的意思是說,河裡的水是不斷流動的,你這次踏進河,水流走了,你下次踏進河時,又流來的是新水。 河水川流不息,所以人不能踏進同一條河流。他試圖告訴我們“萬物皆動”,“萬物皆流”,向人們說明了客觀事物是永恆地運動。 過去發生的事,就過去了,可是,有時候,生活中的某些場景卻會重演,好像過去發生的事,現在又發生了似的。 城市規劃大師凱文·林奇認為,對於任何一個特定的城市,都存在著一個公共印象,那是許多個體印象中共同的部分;或者是存在著一系列的公共印象,每一種都代表著一批城市居民。城市設計就應該用來強化這些印象,而不是弱化它們。這些印象內容總結為五類元素:道路(Path)、邊界(Edge)、區域(District)、節點(Node)、地標(Landmark)。 有時候,走在街道上,看著城市的燈紅酒綠,麗麗覺得很迷茫,未來在哪裡,或者未來是什麼,這些問題總是出現在腦海裡,想到建築大師的城市意象理論,就試圖去實踐一下。 爸媽還住在縣城裡,外婆也還住在鄉下,自己住在城市,這都是我們居住的地方,也都是我們生活的地方,城市的道路比鄉村的道路寬闊一些,可是鄉村的邊界卻比城市規劃瑣碎。城市的區域大於鄉村的區域,而城市的節點卻會突出城市的特點,而鄉村的節點則突出鄉村的特點。城市的地標高階、大氣、上檔次,而鄉村的地標往往不引人注目。 這樣想著,麗麗也有些清醒了,即然過去的事不可能回去,可是,為什麼相同的事卻時時出現了。比如:麗麗想起來,上回去看望外婆的時候,外婆很高興的接待了自己。 雖說,外婆也很年邁了,可是,心態卻很好,也不知道外婆現在過得怎麼樣了?不如,打個電話問候一下,這樣,過去發生的事,也重現了。那麼,外婆還是外婆,可是,時間卻是到了冬天。 要不等到春天的時候,在打電話,這樣場景不也相同了,可是,場景相同了,遇到打電話那天下雨,可怎麼辦?場景相同、可是氣候不同,這樣,過去的事也不可能同樣的重現。 外婆還是住在鄉下,麗麗給外婆打了一個電話,問候外婆:“外婆,你還好嗎?很想你,要不讓爸媽把您接過來住一段時間。” 外婆在電話時裡說:“謝謝你的關心,我住在這裡很好,這裡空氣好,早起看看莊稼,那稻田長勢可好了,一片豐收的景象。” “那鄉村的風景還很不錯啊!可是,稻田成熟了,有人收割嗎?您住在鄉下,身體也不如以前,能夠收割稻田嗎?那成片的莊稼不是都浪費了。現在,大米都漲價了。” 麗麗在電話裡,其實,是想知道,成熟的莊稼誰會收割,如果,不及時收割的話,稻子枯在地裡,也是浪費,而且,稻子的收割也很費體力,外婆瘦弱的身體,怎麼可能去收割稻穀呢? 外婆聽了,在電話裡說:“旁邊的住的人,會過來幫忙收割,我去年就把這地租給了旁邊的鄰居,讓他們種地,收割後的莊稼,我收一點租金,就可以了。你那二叔,說什麼不願意回鄉村,非得在外面打工,這地都快荒了,我只好租給別人了。” “那您寫了租約嗎?最好寫個字據,要不,口說無憑,到時,鄰居不還你地了,您可怎麼辦?”麗麗在電話裡說著,不由為外婆擔心起來,萬一,鄰居不認帳,不還地了,怎麼辦?那外婆的損失不是很大了。 外婆想了想,接著說著:“是寫了一個字據,只是,沒寫租多長時間,也許一年,也許二年,等你二叔想回來的時候,再收回來。” “二叔也真是的,那麼好的一塊地,他不管,非得到城市裡打工,要是,字據失效了,這塊地收不回來了,那麼這塊地不也沒有了,還是讓二叔回鄉裡種地,這樣,家裡的地,不會荒,而且,等到收割的時候,還可以賺不少的錢,這樣,日子也過得好一些。” “是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