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頁(第1/2 頁)
「南方雖沒有大的戰事,但卻也不平靜,貴州土司叛亂,四川小股流賊,福建海水倒灌,安徽被張獻忠襲擾,去年年初,浙江又有土匪作亂,致使漕運受阻……」
陳演身為武英殿大學士,豈能被朱慈烺這黃口小兒所問倒?他立刻就找出了理由。
朱慈烺笑一笑:「老先生記性很好,但如果我記的不錯,去年漕運的銀並沒有減少,跟前年基本持平,也就是說,小股土匪並沒有造成漕運稅銀的損失,但南方各省的稅銀卻是實實在在的少了,南方各省的雜項銀,原本的定額是248萬兩,可去年實際收上來的,卻連190萬兩都不夠,加徵的遼餉也只收了120萬兩,算一算,只去年一年,南方各省就少了差不多100萬兩銀子啊,如果南方各省能足額足收,有了這100萬兩,國庫何至於捉襟見肘?父皇又何至為了各地的軍餉,心急如焚??」
朝堂一片寂靜。
陳演動容了,趕緊跪下去:「臣有罪。」
他掛著戶部尚書的銜,暫代戶部,賦稅收不上來,他當然有責任。
其他戶部官員也呼啦啦的跪了下去。
龍座上,崇禎臉色冷冷,其實朱慈烺的疑問,他不是沒有問過,但戶部的理由有很多,甚至有朝臣聯名上書,認為南方賦稅過多,已經不堪重負,請皇上減免南方各省的稅賦。
最後雖然沒有減,但崇禎對南方各省卻也不敢逼迫太過了,只恐真如大臣所言「南方不堪重負,或釀成民變。」因為有此擔憂,南方各省的稅賦只要能收上來七八成,他就不會太責怪。
「起來吧,今日我們只談事,不論罪。」崇禎揮手。
陳演他們呼啦啦又站起來。
崇禎看向兒子:「你繼續說。」
「父皇。」
朱慈烺轉身對著崇禎:「兒臣以為,南方歲入減少,其實是兩個原因。」
「哪兩個?」
「第一,鹽稅、茶稅大幅減少,第二,逋賦者越來越多!」朱慈烺表情嚴肅。
逋賦就是欠稅。
朝臣微微聳動,尤其是內閣首輔周延儒和次輔陳演,兩人臉色都變了。因為太子的話,已經挑到了帝國財稅敏感的神經。
「首先說第一個,從古至今,鹽稅茶稅都是國家最重要的財稅來源,我朝初立時,只鹽稅一項,就佔到每年歲入的六成,神宗皇帝時,每年的鹽稅都保持在200萬兩左右,然去年,戶部入庫的鹽稅,竟然只有區區100萬兩,這少掉的100萬兩哪去了呢?」
「我朝鹽稅分兩部分,一部是人口稅,每人派銀一分六厘二毫,家裡幾個人就交幾個人的鹽稅,俗稱鹽鈔,一個普通縣城全年大約可收二三百兩鹽稅銀,我看了戶部的資料,鹽鈔雖然比往年少了些,但少的並不多,真正少掉的是商人納銀。什麼是納銀呢?諸位老大人都比我清楚,就是商人直接在鹽場納稅的錢,俗稱鹽引。」
「一引鹽商人納銀三、四錢,一引鹽430斤,商人納了稅,就可以買了鹽去販賣了,可奇怪的是,在鹽鈔沒有少的情況下,鹽引銀卻逐年減少,從神宗皇帝時候的一百多萬,變成現在的五十萬都不到,這是什麼情況呢?」
朱慈烺像是在朝臣,又像是問自己。
百官的目光都瞟向陳演。
兩淮鹽運使不在朝的情況下,只有陳演這個戶部尚書能回答。
「各地都有戰事,鹽路受阻,鹽商不願意買鹽,因此鹽稅就減少了。」陳演已經有點心虛了,在太子清澈目光的注視下,他感覺自己每一個回答都是陷阱,所以他回答就更小心,更斟酌。
朱慈烺笑一笑:「陳老先生的回答,聽起來很合理,因為有戰事,鹽不好賣,所以那些鹽商就不進貨了,他們不進貨,自然就不納銀,而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