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章 開創先河(第1/2 頁)
直到情緒值收割得差不多,李衛國這才騎著腳踏車離開四合院,找了一家開門比較早的鋪子,飽飽吃了一頓早餐。
快到車站的時候,找了個僻靜之處,車子收進系統空間,李衛國登上了開往京西的公共汽車。
距離小王莊幾十裡,李衛國可不會傻乎乎一路蹬著腳踏車回去。
這年頭不但路況不行,路上還不安全,萬一遇到哪個不開眼的傢伙,想要打悶棍套白狼,即便李衛國有系統,也沒有把握全身而退。
現在可不禁槍,李衛國又沒有金風未動蟬先覺的本事,一旦有人打黑槍,不一定能躲開,再是兩世為人,捱上一槍也不好受!
汽車晃悠了將近兩個小時,李衛國才在一個岔路口下了車。
沿著一條向北的土路,騎車走了十幾分鍾,一個破敗的小村莊出現在李衛國眼前——小王莊到了!
找了一片小樹林,李衛國從空間裡取出兩個大竹筐,架在腳踏車後面的座駕上綁好,又取出一個綠色的軍用挎包背在背上,這才繼續上路。
很快,李衛國就遇到了幾個正在路旁田地裡幹活的村民。
“咦,小七,你這是放假回來了?”
“哎呀,小七,你這是騎誰的腳踏車?真漂亮!”
“乖乖,還帶回來兩個大筐,裝的是什麼,讓我瞧瞧……哇,這麼多棉花!”
“……”
李衛國是後來改的名字,建國前,他的名字叫李七。
李父沒什麼文化,當初給孩子們起名字的時候,那是相當得粗放,李衛國的大哥就叫李大,二哥就叫李二,到了李衛國,當然就是李七。
建國後統計人口,政府要給農民分田分地,很多老百姓感念國家的恩情,就興起了一陣改名熱。
於是,李大變成了李衛中,李二變成了李衛華,李三叫李衛人,李四叫李衛民,到了李七,自然就是李衛國。
不過,村裡人叫習慣了,沒人會喊李衛國的大名,依然喊他小七。
“叔兒,嬸兒,我不是放假,已經畢業了!”
老燕京人講究禮數,哪怕是鄉下人也不例外。
村裡的長輩和自己打招呼,李衛國不得不從腳踏車上下來,站在路邊和他們說話。
“畢業了?分配工作了嗎?分配到哪兒了?”
一連串問題拋過來,李衛國只得老老實實回答,一旦被人說成不懂禮數,不但自己丟面子,家裡人也會跟著名聲受損。
不過,李衛國對這種規矩並不反感。
前世的21世紀,物質生活是豐富了,精神生活卻異常貧乏。
即便是住在對門的鄰居,幾年都不一定認識,哪怕回到村裡,很多人也是面熱心冷,再也沒有了幾十年前的那種感覺。
這年頭,科技和經濟都比較落後,很多事情要街坊鄰居共同合力才能完成。
比如蓋房,結婚,甚至是辦喪事,除非人緣太差,一般情況下,全靠街坊鄰居幫襯,真正單打獨鬥的很少很少。
今天你幫我,明天我幫你,只要不是那種不懂四六的二百五,很少會無人問津。
一路走到家,李衛國不知道下了幾回腳踏車,凡是遇到的熟人,都要停下來聊上一會兒。
當然,這也就是李衛國在外面上學,很少回家才會這樣,如果天天跑來跑去,就不用這麼幹了。
李衛國到家的時候,提前得到訊息的李母,已經帶著幾個兒媳婦和一幫孫子孫女,站在門口等他了。
看見小兒子,李衛國的老媽楊翠花激動得險些沒流眼淚,幾個嫂子也是笑得合不攏嘴,一幫侄子侄女更是激動得又蹦又跳,又笑又叫!
儘管學校距離小王莊只有幾十裡,除了放假,李衛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