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7頁(第1/2 頁)
「分了吧,按戶分。」
最後就是這麼定的。集體嘛,人人有份。
然後農場的工人,按戶,一家分一條魚。沒成家的,還有住集體宿舍的知青,就按人頭,五個人一條魚那麼分。怎麼吃怎麼做人家領導就不管了。就一個要求,魚骨回收。
方逐溪還可發場風格了呢。他就要別人不愛要的蚌啊,蝦啥的那些肉少的。分得量就很大。
向末會做,又捨得下料。蝦放少許油,用慢火炸得酥脆酥脆的,直接就能吃,越嚼越香。炸出來的蝦油,放上水下豆腐,加上蚌肉,再放上蒜頭、辣椒。鍋邊貼上玉米餅子,能香死個人。
她這飯做得香味都能飄出門外去。這不是就把蹭飯的招來了嘛。
向三哥三嫂把分得魚往隔壁一送,到點了拿著碗就來了。那這做出來,是不是得給二哥家送點兒,給大哥家留一碗?這麼一送一留的,就更多人聞到味兒了。
羅剛那人吧,有點兒死皮懶臉那個勁頭兒,但是不煩人。跟向末兩口子處得都挺好的。他是最早聞到味兒的。回去就跟知青點他幾個關係好的商量,就那麼一條魚,他們也不好做,還不如帶著魚到方家蹭飯呢。那就蹭吧,也別只拿魚,再花上兩毛錢買上二十塊豆腐,把分的口糧玉米麵兒背上半袋子。都來了。
這麼些人,家時的小鍋就施展不開了。
向末就支使這幫大小夥子幹活兒,在院子裡支上了一口大鐵鍋,乾脆在院子裡燉得了。又把徐紫苑叫上,讓她幫著和麵貼餅子。男的負責收拾魚,劈柴。徐紫苑跟幾個女知青不在一起吃飯,她們是五個人輪,每五天她能得一條整魚。她來也不空手,沒有魚的時候,就去買上二兩肉,來添個油水。豬肉一毛二一斤,二兩肉才三分錢。也能負擔起,再把辣椒蒜頭那些拿一點就差不多了,不算佔便宜。
這麼一算,吃飯的十幾口子,一大鍋的河鮮燉豆腐,就玉米餅子。造吧。
吃的那叫一個肚圓兒。
吃完了嘻嘻哈哈的再幫著收拾一下。然後坐在院子裡聊天消食唄。
都是知青,向家兄妹的文化程度也不比他們低。能聊到一起,還有話題。
大環境在那兒呢,也不敢聊踩線的內容。那就聊工作吧。司機班的就說拖拉機怎麼用,什麼地有什麼限制,哪裡壞了怎麼修的。電工班的不聊電路。沒分到這種技術部門,出苦力種地的,那不是沒得聊。可別說種地就沒有技術,有著呢。還有關於化肥的,關於飼料的,這都不是方逐溪發明的詞兒,早都有的東西。書上都有呢。大家也都在一起討論,你一言我一語的,誰在哪本書上看到過什麼資訊了,誰誰誰家裡在哪個廠,生產過什麼東西啦。集思廣議的,其實很有用。
有些知青,不奔著蹭飯,就覺得這裡有學術氛圍,喜歡參加討論發表觀點的,要麼就帶著糧來一起蹭飯,要麼就是吃完飯了再跑過來只參加討論。越聚的人越多。連向大哥都跟著在邊上旁聽了。
他一是怕這幫子小年輕的,腦了一熱,說些不該說的話,犯了錯誤再把他妹子他妹夫連累了。二呢,有他坐鎮看著,一般不會有人找事兒。三呢,別看這幫子人愛意氣用事,還愛衝動。但是人家是真有文化,腦子裡有真東西,真能說出來個一二三的。他當是上課了,不虧。
沒到一星期呢,李場長,孫書記就帶著場領導來參加。還真接把每天的學習會給搬到向末家院子裡來了。某一天,孫書記來早了,到的時候向末他們還沒吃完飯呢,都招呼他一起再吃點,把向末的手藝誇得天上有地下無的,他就意思意思的嘗了一碗湯。然後場領導們的工作餐就改到向末家了。人家說要走近工人當中去,跟工人同甘共苦。
李嬸子做為食堂領導,還帶著後廚的兩位大姐來幫忙。
這下真成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