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2部分(第1/4 頁)
鏊�示�瘢�皇苯�瞬壞謾�
玄宗也收到來自郭子儀和李光弼的捷報,已經有些被勝利衝昏頭腦,不過他也是帶兵起家奪得天下的皇帝,對用兵之道並非白痴。楊國忠所說雖然讓他有些心動,但想到可能的風險,他還是猶豫道:“安祿山大軍既已被困於洛陽一帶,我們何必冒險出擊?只須假以時日,各地勤王兵馬陸續趕到,遲早將他困死在洛陽。”楊國忠對玄宗的顧慮早有預料,是以故作神秘道:“陛下的想法固然穩妥,是萬無一失之計,但卻不是最好的戰略,即便這次平定了叛亂,也會為將來埋下隱患。”
見玄宗有些不解,楊國忠趨近一步,壓低聲音道:“陛下你想,由太子掛名大元帥、左僕射哥舒翰任副元帥的二十多萬長安大軍,在這次平定叛亂中竟無寸功,連安祿山一支偏軍都未曾擊敗過,將來那些節度使還會將陛下放在眼裡?若所有戰功皆歸於郭子儀和李光弼之輩,勢必形成將強君弱之格局。哥舒翰固守潼關怯戰不出,手握二十萬雄兵卻不建寸功,勢必令聖上威嚴掃地,難保將來不會又出另一個安祿山。”
玄宗聞言臉上微微變色,手撫髯須沉吟不語,半晌後方遲疑問道:“那依相國之計,如何是好?”楊國忠低聲道:“微臣已打探清楚,由於郭子儀和李光弼諸將的攻擊,安祿山已經將主力撤到河北戰場,以應付郭、李二將在後方的侵襲,潼關正面之敵不足兩萬,由寂寂無名的叛將崔乾佑所率。哥舒翰手握二十萬大軍,就算那是二十萬只羊也足以將不足兩萬的叛軍踏平,一旦擊敗崔乾佑,收復東都便指日可待。如此一來勤王諸將的功勞再大,也大不過收復東都的功勞。”
玄宗微微頷首,示意高力士道:“就照相國建言擬旨,令哥舒翰出兵收復東都。”
玄宗聖旨雖下,第三天卻收到哥舒翰的奏本,力陳長安大軍雖眾,卻都是未經訓練的新軍,除了據險固守尚可一用,一旦與經驗豐富的叛軍戰於曠野,必不戰自亂。而且以安祿山多年領兵之智,豈會在潼關正面放上一位有勇無謀的偏將,顯然是輕敵之計。
玄宗見哥舒翰說的在理,心中便有些猶豫,誰知楊國忠卻道:“哥舒翰已位極人臣打了勝仗聖上也沒什麼再可賞他的東西。自是不求有功,但求無過,哪裡知道聖上心中的深謀遠慮。依微臣愚見,聖上須派監軍執御賜寶劍陣前親自督促,若不出戰便以抗旨治罪。”
玄宗猶豫良久,問道:“不知由誰監軍合適?”楊國忠沉聲道:“微臣推薦邊令誠,一來他以前便在潼關監軍,熟悉軍情,二來他殺過高仙芝與封常清,定能令哥舒翰有所警惕,進而一心為聖上效命。”
邊令誠自監軍潼關,奉旨賜死封常清和高仙芝後,玄宗為防潼關守軍反感,也是為了向哥舒翰表示信任,所以將邊令誠撤了回來。如今哥舒翰拒不出戰,終於令他又想起了以宦官監軍,遙控前方大軍這一招。
“傳旨,封邊令誠為前方監軍,授御賜寶劍,督促哥舒翰收復東都洛陽。”玄宗終於下了一道令他痛悔終身的聖旨。
“什麼?要老夫率兵收復洛陽?”當哥舒翰收到邊令誠親自送來的聖旨,不禁驚呆了,他急忙解釋道,“安祿山手下皆是身經百戰的精銳之師,而末將手中則是未經戰陣的新軍。全靠潼關天塹方能固守不敗,一旦棄險出關,便如羊入狼群,焉能不敗?”
邊令誠不以為然地冷笑道:“將軍是為自己的膽怯懼戰尋找藉口吧?潼關正面之敵不足兩萬,而你手中是二十多萬大軍。以十倍之兵力迎擊遠道而來的疲憊之師,就算是一個白痴來指揮,也是必勝無疑,老將軍卻千般退縮萬般阻撓,莫非是心有二志?”
哥舒翰怒道:“老夫一心為國,天地可鑑,豈能容你汙衊?”“既然如此,就請將軍用實際行動來證明。”邊令誠說著舉起手中御賜寶劍,冷冷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