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7頁(第1/2 頁)
毛澤東還說過,誰是我們的敵人?準是我們的朋友?這個問題是革命的首要問題。中國過去一切革命鬥爭成效甚少,其基本原因就是因為不能團結真正的朋友,以攻擊真正的敵人。
兩段話都非常深刻。都在不同的時期、為不同的目的、被不同的人們反覆引用。造反時,多引用前者,平反時,又多強調後者。一個個歷史輪迴中,反覆發現冤屈了那麼多本不該冤屈的好人。
毫不留情地解決「靠不住」分子的項英,其革命堅定性是無可置疑的,所以能在極其艱難條件下堅持三年遊擊鬥爭,直到抗日戰爭爆發。
但要總結出這些血的經驗教訓、真正準確判斷出誰「靠得住」誰「靠不住」,項英已經沒有時間了。1941年1月皖南事變中他本已突圍脫險,卻在睡夢中死於叛徒的子彈。
打死他的貼身警衛劉厚總,恰恰是他認為最靠得住的人。
這是項英的悲劇,也是那個時代肅反手段與方式的悲劇。
二、殘兵·火種
紅軍主力突圍西征後,中央蘇區周圍最大的部隊,便是紅十軍團。
1934年10月,作為北上抗日先遣隊的尋淮洲紅七軍團到達贛東北根據地,與方誌敏的紅十軍匯合。11月上旬,中革軍委發來命令,紅七軍團與紅十軍合編為紅十軍團,方誌敏任軍政委員會主席,劉疇西任軍團長。轄三個師,原七軍團部隊編為十九師,原紅十軍部隊編為二十、二十一師,全軍團共一萬餘人。
這支相當可觀的力量,從1934年11月中旬到1935年1月底,僅僅存在了兩個多月。朱德後來心痛地概括成八個字:不編不散,一編就散。
軍團編成後,首戰譚家橋。
當時的考慮是,其他敵軍距離尚遠,唯尾隨之敵補充第一旅顯得孤立突出。敵人共三個團,裝備比較好。紅十軍團是三個師,兵力和敵人差不多,但地形卻十分有利。烏泥關至譚家橋兩側皆是山地及森林,地形險要,利於隱蔽埋伏。當時紅軍的彈藥等物資極感缺乏,消滅補充第一旅,不但能獲得人員和物資的補充,且能打掉追敵的氣焰。
軍團長劉疇西決定在這裡打一仗,大家都無異議。
應該說這是一場立意積極的戰鬥,地形選擇也不錯,但作戰物件的選擇卻不是太好。補充第一旅1933年冬由保定編練處的三個補充團改編,旅長王耀武,山東泰安人,黃埔軍校第三期畢業,是蔣軍中一員悍將。該旅裝備好,幹部多是軍校畢業生,訓練有素;士兵以北方人為多,戰鬥力相當強。
這是一支蔣介石的嫡系部隊,完全不似「補充」兩字給人以二流部隊的感覺。
但劉疇西沒有把王耀武放在眼裡。他1924年入黃埔軍校第一期學習時,王耀武還是上海馬玉山糖果公司站櫃檯賣餅乾的小夥計。劉疇西1922年加入中國共產黨,經歷頗富傳奇色彩:參加過五四運動,擔任過孫中山的警衛,第一次東徵在棉湖戰鬥中失去左臂,照樣參加了南昌起義,隨後去蘇聯,進了莫斯科伏龍芝軍事學院。
黃埔一期的資格,加上伏龍芝軍事學院的學歷,在紅軍指揮員中除了左權,無人可與劉疇西相比。這一切使他充滿了一種不可抑制的自信。擔任紅十軍團長兼二十師師長後,想立刻打一仗扭轉局面,是他的迫切要求。
但他小看了當年曾經賣過餅乾的那個對手。
劉疇西不知道,當年他隨南昌起義部隊南下時,參加堵截的,就有第一軍補充團的少校營長王耀武。劉疇西擔任紅二十一軍軍長參加第四次反「圍剿」時,率部堅守蘇區戰略要地宜黃24天未被紅軍攻破、被蔣介石稱為「奇蹟」的,也是王耀武。帶兵與作戰,是王耀武兩大擅長。國民黨五大主力之一的七十四軍,即後來整編第七十四師,就是王耀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