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9頁(第1/2 頁)
真是國共所見略同。
世間許多事情就是如此奇異。紅軍認準的方向因為也被蔣介石也認準,全力防堵,便無法成為最終走向。
楊永泰提出的方向,別說是蔣介石,當時紅軍自己也沒有意識到。
又正因為都沒有意識到,最終成為了紅軍真正的走向。
十多年後,當鐘山風雨起蒼黃,百萬雄師過大江時,從淒風苦雨的溪口飛往臺灣的蔣介石,不知能否回想起當初楊永泰那番老謀深算的預見。
從蔣介石方面反證,紅軍長徵前的保密工作,是做得相當成功的。所以蔣介石手中即使有了叛逃的中革軍委委員孔荷寵,有了為保住性命願意講出一切的中共上海局負責人李竹聲、盛忠亮,也仍舊對紅軍形將採取的戰略行動一無所知。
不利的一面,是同時也阻礙了廣大紅軍幹部戰士對這一戰略方針的理解。
直到紅軍突破第二道封鎖線後,李漢魂師在延壽之役發現紅軍一、三、五、九軍團番號,幾乎與此同時李默庵師佔領瑞金,擄得的部分紅軍資料,蔣介石才最終得出兩個結論:第一,紅軍的突圍行動不是戰術行動,而是戰略轉移;第二,紅軍的突圍方向不是南下,而是西進。
為時尚不算晚。委員長南昌行營像一臺突然獲得動力的機器,笨拙而遲緩地轉動起來。
蔣介石每隔十幾分鐘就向行營打電話,催問圍堵計劃搞出來沒有,每次掛電話的聲音皆很重。行營上上下下極為緊張。
摔電話聲音重,因為他認為出現了一個絕好機會。他怕稍縱即逝,要不遺餘力抓住它。
此時紅軍已突破第二道封鎖線,正在向第三道封鎖線逼近,進入湘粵桂邊境地帶。這正是利用粵軍、桂軍、湘軍與中央軍聯合作戰,利用湘桂邊境的瀟水、湘江之有利地障,圍殲紅軍的大好時機。
他反覆踱步中對部下反覆說:「紅軍不論走哪一條路,久困之師經不起長途消耗,只要我們追堵及時,將士用命,政治配合得好,消滅共軍的時機已到,大家要好好策劃。」
對南昌行營制訂的中央軍與湘、粵、桂軍聯合作戰的湘江追堵計劃,從出任的指揮官到動用的部隊,蔣介石無不費盡心血。
首先是中央軍方面參加追剿的統帥。
蔣介石點將北路軍前敵總指揮陳誠。
對蔣來說,陳誠在第五次「圍剿」中可謂首功。
陳誠卻向蔣推薦薛嶽。
其實薛、陳之間,並無多少交往。且薛嶽資格老,與陳誠的恩師嚴重同輩。1927年北伐軍向上海挺進之時,薛嶽為第一師師長,嚴重為第二十一師師長,陳誠不過是二十一師下面一個團長。
使陳、薛接近的,是第四次「圍剿」中陳誠空前的失敗。
第四次「圍剿」中陳誠任中路軍總指揮,統帥中央軍嫡系12個師,擔任主攻。但中路軍出師不利。先有五十二、五十九兩個師被殲,五十二師師長李明負傷被俘自殺;五十九師師長陳時驥被生俘。後又有陳誠的發家部隊第十一師在草臺崗陷入紅軍一、三、五軍團包圍,遭殲滅性打擊。師長肖乾負傷,殘部撤至黃陂。三個主力師連遭滅頂之災,蔣介石急得跺腳,說是「有生以來最大之隱痛」,陳誠也幾乎被政敵沒頂。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指責其「驕矜自擅,不遵意圖」,給予降一級,記大過一次處分;陳誠系統的第五軍軍長羅卓英「指揮失當,決心不堅」,革職留任;十一師師長肖乾「驕矜疏失」,記大過一次。
就在陳誠損兵折將、急需幫手的時候,羅卓英、吳奇偉向他推薦了薛嶽。
陳誠轉而在蔣面前保舉薛嶽出任第六路軍副總指揮兼參謀長。陳誠升任北路軍前敵總指揮兼第三路軍總指揮後,即讓出第六路軍總指揮職,保薛嶽繼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