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頁(第1/2 頁)
這就不僅是當年所說的「戰術錯誤」、「情報疏忽」、「政治工作懈怠」和「民眾工作犯了極大的錯誤」了,而且還涉及方向和道路的選擇問題。
1965年毛澤東會見印度尼西亞共產黨主席艾地時,也談到南昌起義。他對周恩來說:「你領導的那個南昌起義,失敗以後,部隊往海邊撤退,想得到蘇聯的接濟,那是『上海』,不是『上山』,那是錯了。」周恩來馬上接過來說,是錯了,主席上了井岡山,是正確的。
應該再補充一句:幸虧南昌起義的部分部隊也上了井岡山。
想得到蘇聯接濟的起義部隊主力,在「上海」過程中失敗了。但「上山」的那部分力量,則成為了中國工農紅軍戰鬥力的核心。
當年四散撤退的南昌起義領導人,哪一個能想到留在三河壩擔負殿後任務的朱德,最終組織起南昌起義部隊的「上山」力量,成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的第一號軍人!
從極端之處說:恰恰是起義部隊南下廣東的失敗,使朱德面臨歷史的機遇。
八一南昌起義僅僅是朱德威望和地位起始的低點。起義部隊對朱德的認識,經歷了一個不短的過程。
不論是起義之前還是起義進行中,組織指揮起義的核心領導成員中沒有朱德。起義當天晚上,前敵委員會分派給朱德的任務,是用宴請、打牌和閒談的方式,拖住滇軍的兩個團長,以保證起義順利進行。陳毅說,朱德在南昌暴動的時候,地位並不重要。也沒人聽他的話,大家只不過尊重他是個老同志罷了。
朱德沒有基本部隊。起義軍主力十一軍轄8個團,由葉挺指揮。二十軍轄6個團,是賀龍部隊。朱德是九軍副軍長,九軍當時就是個空架子,沒有軍長,參加起義的只有軍官教育團3個連和南昌公安局2個保安隊,500人不到,只能算1個營。
朱德說:「我從自南昌出發,就走在前頭,做政治工作,宣傳工作,找尋糧食……和我在一起的有彭湃、惲代英、郭沫若,我們只帶了兩連人,有一些學生,一路宣傳一路走,又是政治隊,又是先遣支隊,又是糧秣隊。」
他率領的不是戰鬥隊。
在三河壩完成阻擊任務時,真正是他從九軍帶出來的人員,已經沒有幾個了。基本力量是周士第的二十五師,還有周邦採帶回來的部分二十四師人員。三河壩這個攤子,已經是個損兵過半、四面都是敵人、與上下左右皆失去聯絡的爛攤子,思想上和組織上都相當混亂。
到底怎麼辦,只能由臨時負責的朱德作出決斷。
朱德就是在這個非常時刻,面對這支並非十分信服自己的隊伍,表現出了堅強的領導能力。
在商量下一步行動方針的會議上,一些同志覺得主力部隊都在潮汕散掉了,起義領導人也都撤離了,三河壩這點兒力量難以儲存,提出散夥。朱德堅決反對解散隊伍。他提出隱蔽北上,穿山西進,去湘南。
這真是一個異常嚴峻的時刻。沒有基本隊伍、說話沒有人聽的朱德,接過了這個幾乎沒有人再對它抱任何希望的攤子,透過他異乎尋常的執著,為困境中和混亂中的隊伍指明瞭出路。
茫然四顧的人們,聽了他的話。
三河壩還不是谷底。谷底在天心圩。
部隊雖然擺脫了追敵,但常受地主武裝和土匪的襲擊,不得不在山谷小道上穿行,在林中宿營。同上級黨委仍無聯絡。時近冬天,官兵仍然穿著單衣,有的甚至穿著短褲,打著赤腳,連草鞋都沒有;無處籌措糧食,官兵常常餓肚子;缺乏醫療裝置和藥品,傷病員得不到治療;部隊的槍枝彈藥無法補充,戰鬥力越來越弱;饑寒交迫,疾病流行,部隊思想一片混亂。楊至誠上將後來回憶說:「每個人都考慮著同樣的問題:現在部隊失敗了,到處都是敵人,我們這一支孤軍,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