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頁(第1/2 頁)
光靠家裡肯定不可能,我覺得我們還是得多少上點工,就算每天只賺三兩個工分也是好的,有時候就算換的糧食不夠吃,靠家裡補貼的錢票,應該勉強也能夠了。
你覺得呢?」
張招娣這麼說的時候,李芳也在心裡仔細琢磨著,琢磨著她爸她媽和大哥每個月的工資是多少,每個月的花銷又是多少?
又能餘多少寄給她?
粗略算一下,李芳也覺得靠家裡養這事不靠譜,她哥今年就要結婚了,結婚之後她哥的工資可就不會再上交了,再加上她弟弟回頭找工作肯定也得託人花錢,到時候家裡能拿出多少錢還真不好說。
所以,也是點頭道:
「是不能想著光靠家裡,偶爾讓家裡補貼些沒問題,如果全靠家裡養的話,就算父母沒話說,兄弟姐妹估計也會有意見,不好說。
那我們下午上工去吧!」
第58章 六零農家太婆婆(35)
那四個知青雖然感覺蠻累的,也不太想上工,可工分換糧食的問題是不可變更的,再加上他們既然能下鄉,那就說明家裡兄弟姐妹不止他們一個,如此一來,想要光靠家裡養著也是不太可能的事情,這一點他們彼此都心知肚明。
所以斟酌一番後,也只能拖著痠痛的身體繼續上工,當然了,不是多辛苦的那種,工作效率基本等同於七八年前搞平均主義,大家幹活都偷懶時候的工作效率。
那叫一個低。
他們村滿工分是十工分,一般成年人努力幹就能拿到十工分,婦女的話,健壯的也有八工分,即使是打豬草的孩子,那多少也能拿個工分,當然了,如果是比較偷懶的那種,兩個工分也有可能。
可是那四個知青呢。
男的每天能拿四五個公分,女的只能拿兩三個工分,還比不上一些孩子,本來有些對這些知青有想法的,想跟他們說親的人家,看到他們每天的工分頓時也都放棄了。
這麼點工分,回頭喝粥都難。
甭管是嫁給男知青,還是娶了女知青,那都是個累贅。
不過,日子還得過下去。
大半年後,等到那四個知青發現自己秋收時,按工分分的糧食根本不夠吃,家裡也很難給出多少補貼,每天只能喝稀的時候,他們就不得不做出一些改變了,所以等到次年春,第二批知青下鄉時,那四個知青的農活水準雖然還比不上一些老農,但跟剛來的時候也已經有了天壤之別,勉強能算熟練了,每天少說六七個工分,男的甚至偶爾還能拿到滿工分,已然不錯矣!
可見,人還是被逼出來的。
——
而喬木這時候則更閒了。
閒主要是閒在她停止了給人民日報以及其他雜誌社供稿,倒不是因為懶,也不是因為沒有思路,主要是這段時間寫稿子太傷神了。
不但審核嚴的很,而且還得小心被有所圖謀的人挑刺,再加上這段時間文化人被打成臭老九,身份地位一降再降,喬木實在是懶得費盡心機的去提心弔膽改稿子了。
因為現在這情況簡直是操著賣白粉的心,賺著賣白菜的錢。
劃不來。
去黑市裡偷摸跟別人換東西都比這安全,來錢還快。
況且小兒子都找到了。
不用寫稿子,喬木空閒時間可不就又更多了些,平日裡除了偶爾給自家小兒子些補貼,或者去縣城幫村裡人換點東西,也沒什麼其他事做,閒了一年多,喬木實在是耐受不住這般無聊,便沒事偷偷摸摸的往山上那個峽谷裡跑,倒不是進去種紅薯,主要就是把企鵝農場裡的一些水果呀,農作物的種子稍微弄點出來,在那邊進行人工育種。
反正閒著沒事做,這年頭又沒辦法到處亂跑去旅遊啥的,她這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