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4頁(第1/2 頁)
九月中旬,凌寒攜三千士兵,運送著大批鐵製農具,以及趙雲周瑜華佗等人來到廬江。
說起來,廬江郡才是凌寒來到揚州的第一站。
相較於九江郡,這裡也更接近於揚州的中心。
今後,凌寒會將廬江郡作為揚州的州府所在,統領全州。
「殿下。」
聽聞長沙王歸來,張昭第一時間前來拜訪。
他大致地匯報了廬江郡的現狀,以及整個揚州的經濟情況。
隨後,張昭鄭重道:「殿下,我必須提醒您。您一邊減少百姓的賦稅,一邊又給麾下計程車兵如此豐厚的待遇。照此下去,別說攢糧,只怕糧庫裡的糧食會越來越少的。」
正常情況嚇,士兵所獲得的糧餉基本就只夠自己吃。
有時候,糧草不夠,官府甚至還會以豆腐等物品來代替大米。
可殿下這裡,士兵每日在軍隊裡是可以隨便吃的。除此以外,每個人每個月還可以領三斛糧食。
每月固定三斛糧食,再加上平日裡訓練所得的雙份口糧。每一名士兵,即使家中既有父母,也有妻兒,並且全都不幹活,都不可能餓死。
揚州的百姓待遇已經非常之好,而這裡計程車兵,待遇顯然還要更好。
凌寒道:「子布先生只管放心,本王心中有數。」
張昭見狀又忍不住道:「殿下,不然還是增加兩成賦稅吧。就算是收三成的賦稅,也足夠讓百姓們吃飽飯了。」
他這些日子仔細地算過一番。透過開荒所多得的糧食,與先前多收的賦稅大概正好兩兩相抵。
換而言之,殿下這些時日裡,大費周折,又是煉鐵又是開荒。
雖說沒賠本,但也並沒有賺,多出來的糧食等同於全都送給百姓了。
聖人言,君為舟,民如水,殿下對百姓仁義是好事。
可哪有官府興師動眾一場,好處卻全讓百姓分了的道理?
凌寒聞言望了望張昭。
張昭的表情十分堅定,大有今日不勸諫成功便不離開的趨勢。
此情此景,隱隱讓凌寒產生錯覺:彷彿自己成了昏庸無道的商紂王,而張昭就是那個忠心耿耿的比干。
唯一不同的是,比干是勸紂王睜開眼看看自己的百姓,張昭則是勸自己不要對百姓這麼好。
凌寒有些頭疼。
他不明白手底下為什麼有人會認為,自己忙活一場,卻不要任何好處。
天底下哪會有這樣的事情?自己看著就這麼聖父麼?
雖說的確想要改善百姓的生活,可在這個烽火狼煙的時代,若是富民卻不強國,就有更大的可能面臨戰敗。
屆時,富起來的民,正好讓其他諸侯隔了韭菜。
自己又豈會犯這種為他人作嫁衣的錯誤呢?
凌寒原本不想解釋太多,因為日後別人自然會知道。
如周瑜,如橋蕤,就根本不會多問。
張昭顯然不是這樣的人。
凌寒靜靜望著他,問道:「你覺得官府要怎樣來賺錢呢?」
張昭想了想,回答道:「一則,透過打仗搶佔領土,從而獲得錢糧;二則,從百姓手裡收稅。」
凌寒笑道:「子布先生回答得對,卻也不對。這第二點,不是從百姓手裡收稅,而是從百姓手裡獲得錢糧。」
張昭皺眉道:「恕下官愚鈍。敢問殿下,這二者之間有什麼區別嗎?」
「若是每一畝土地,收取五成的賦稅乃至更多,便沒有什麼區別。」
凌寒笑道:「可如果本王只收一成的賦稅,那區別就很大了。」
張昭思索片刻,並不得解,拱手道:「還請殿下示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