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36章 夾紵工藝(第1/3 頁)
這尊佛首,高約五十厘米,氣勢恢宏,莊嚴肅穆,彷彿巍峨山嶽,令人仰止。唐 夾紵乾漆佛首 佛陀面容靜謐美好,雙目低垂,似在凝神沉思,又似俯瞰眾生,悲憫世間疾苦,令人不禁心生敬畏,感觸至深。其精妙程度,可與盛唐時期最傑出的佛教造像相媲美,即使窮盡古今,也難以找到能與之比肩的藝術珍品。
佛陀面容祥和,慈眉善目,眉宇間流露出一股寧靜祥和之氣,五官比例勻稱,線條流暢,堪稱完美無瑕,將佛陀的慈悲與智慧展現得淋漓盡致。這尊佛首不僅形體高大,而且工藝精湛,細節之處無不體現著匠人的精雕細琢,令人歎為觀止。 整尊佛首散發著一種獨特的靈韻,彷彿擁有著超凡脫俗的氣質,令人心馳神往。其感染力之強,堪稱宗教造像中的巔峰之作,足以觸動每一個觀賞者的心靈深處。
這尊佛首既具有凡間俊秀男子的優雅氣質,又展現出佛陀的慈悲與智慧,完美地融合了神性和人性。它蘊含著佛家推崇的十種美德:仁、義、禮、智、信、忠、孝、節、勇、和,將這些高尚的品格融於一體,形神兼備,堪稱完美之作。
“唐…唐代夾紵佛頭像?!”楚老闆的聲音因為震驚而變得顫抖,他難以置信地揉了揉眼睛,彷彿要確認眼前的一切不是幻覺。
他下意識地將手中的強光手電筒遞給身旁的許漢民,顫抖的雙手撐著膝蓋緩緩蹲下,目光牢牢地鎖定在那尊佛首上,眼神中充滿了敬畏和不可思議。
勞杉雙手合十,虔誠地念了一聲阿彌陀佛,神情複雜。這尊佛首的出現,對他來說,與其說是驚喜,不如說是一種震撼,甚至隱隱帶著一絲不安。佛頭和佛身被分開,對於一名和尚來說,只能說是一種痛。
他眉頭微蹙,心中五味雜陳。這佛首的出現,對他來說彷彿冥冥之中有什麼事情即將發生。
“夾紵?這名字聽著怎麼這麼怪啊?”許漢民拿著手電筒,將光束對準佛首,好奇地問道。他撓了撓頭,“這玩意兒是什麼材質做的?看著不像木頭啊?”
“老楚,你至於這麼大驚小怪嗎?”趙川周不以為然地撇了撇嘴,“不就是個木頭疙瘩嗎?雕刻得再好,不也就是個木頭做的佛像嗎?”
他走到佛首旁邊,用手輕輕敲了敲,“不過話說回來,這玩意兒在土裡埋了這麼多年,居然一點事兒都沒有,也真是夠神奇的。”他頓了頓,又補充道,“該不會是假的吧?”
“夾紵可不是木頭疙瘩,”陳陽蹲在楚老闆身旁,用略帶炫耀的語氣解釋道,“這是一種非常古老而且複雜的工藝,叫做夾紵脫胎造像。”
“簡單來說,就是先用泥巴塑一個佛像的模型,然後再用麻布一層一層地糊上去,每糊一層都要塗上特製的漆,等漆幹了之後再糊,如此反覆多次,直到麻布和漆的厚度足夠了,然後再把裡面的泥巴掏空,這樣就形成了一個空心的佛像,所以也叫‘脫空像’。”
陳陽用手電筒照著佛首,“你們看,這佛首的表面光滑細膩,栩栩如生,而且非常輕,這就是夾紵工藝的精妙之處。”
陳陽的語氣中充滿了自豪,彷彿這尊佛首是他親手製作的一般。他繼續解釋道:“用這種方法塑像不但柔和逼真,而且質地很輕,因此又稱行像。”
夾紵漆像,這古老的技藝,在泥土與生漆的交融中,塑造出神靈的形貌。它並非簡單的雕刻,而更像是現代的倒模技術,堪稱最早的翻模技術。
想想看,如果用木頭雕刻,那些繁複的曲線,那些微妙的起伏,該如何把握?幾何的規整怎能展現神佛的慈悲?所以,匠人們選擇了泥土,塑造成神佛的初始形態,就如同我們小時候玩的橡皮泥。
所以是以泥土為胎,先將完整的造形以泥塑作成,之後再以紵麻(夏布)及生漆調瓦灰層層交錯。由於生漆加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