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8頁(第1/2 頁)
戰爭爆發後,湯米作為獨子原本沒有被徵兵,但是到了戰爭後期,南方各州但凡能扛得動槍的男人都上戰場了,湯米也不例外。
芒羅太太一個人守著這間小餐廳,等兒子回家。
但後來等來了陣亡通知,芒羅太太就慢慢變成了這副樣子,身體也一天一天地衰弱下去。她自己甚至已經再也拿不動鍋鏟了。
好在芒羅太太的孃家還算是仗義,時不時會送來些接濟。
再加上房子和地本就是芒羅太太所有的,芒羅太太和嬤嬤兩人生活,負擔不重。
可是這卻治不了芒羅太太的心病。
她一直守著這間小餐廳,「要等湯米回來」。
「我是快要病死的時候被太太撿回家的黑奴,」
南妮嬤嬤向羅蘭解釋她為什麼會一直留在這裡。
「我撿回這條命以後就發誓太太活著一天就會在這裡陪她一天。」
「您今天過來,太太真的很高興,晚飯也多吃了一丁點兒,以後請您時常過來吧。材料方面您也不必費神,我會天天給您採買的。」
一頓飯的功夫,南妮嬤嬤已經一改初見她時的態度,現在恨不得真把她當成是自家人,請到這座房子裡來。
羅蘭答應了這個請求,不過她不肯讓對方補貼食材——她反正也需要為自己烹飪,到也並不在意多做兩份。
在接下來的幾天裡,羅蘭除了偶爾需要去茶商或者是專利事務局那裡忙一忙她的「大生意」之外,大部分時間都花在了港口邊的漁獲市場裡。
她看中了當地的新鮮食材,就每天帶一些回去,變著花樣烹飪,並且請芒羅太太和南妮嬤嬤品嘗。
偏偏芒羅太太又確實很懂烹飪,她出身的家庭與埃倫的孃家一樣,是從法國來到美洲的移民,她對法餐的瞭解不比羅蘭少,但又很熟悉當地的出產和當地人喜歡用的香料。
只要芒羅太太不想著湯米,她就能神智清醒地指點羅蘭。
漸漸地羅蘭也對當地人的口味有了更多瞭解:這一帶最主要的菜系叫做克里奧爾菜系。
克里奧爾在當地專指法裔、西裔、非裔移民的後代。他們的飲食習慣受法國菜系的影響很深,最擅長使用各種香料;
但同時也受到了西班牙、加勒比地區和非洲國家的影響,喜歡豐富濃厚的調味汁;
菜系的主食也不只是麵包,米飯和各種豆子都是餐桌上常見的。
羅蘭的烹飪背景原本就融貫東西,在物產豐富的紐奧良更是如魚得水。她甚至能為克里奧爾菜加入一些人們原本不用的香料,比如從墨西哥來的辣椒——加入辣椒的菜品香氣更加濃烈,味道更加均衡。
除了她剛來的那天嘗到過的秋葵湯和海鮮燴飯之外,羅蘭很快又多會了十幾樣克里奧爾菜:秋葵炒克里奧爾大蝦、奶油汁牡蠣做餡的脆餡餅,蘑菇炒雜碎配火雞肝、用沾過油的紙張包著酸橙一起烤制的魚1……
她做菜的時候甚至得派普利西坐到餐廳的門口去。
路過這裡的人們就會看見這樣一副奇景:「湯米家的廚房」大門緊閉,但是卻不斷有人上前詢問餐廳是否營業,而門前則坐著一個黑人小女孩兒,一邊耷拉著腦袋打瞌睡,一邊不耐煩地回答:「不開門、不營業……」
但所有的人都很能理解這一點。
從這家的廚房裡傳出的香味實在是太濃鬱了,讓人不自覺地想要停下腳步,甚至是窺伺一二,看看那廚房裡究竟在烹製什麼樣的美味。
這天羅蘭又用買回的食材新做了一道美味:她在市場買到了新鮮的藍蟹,個頭不大,但都是剛換殼沒多久的軟殼蟹。她將這些蟹一剖為二,裹上麵粉略炸,做成面拖蟹之後,再和克里奧爾常見的其他食材一起燉。
她